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郑亨蔷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飞蛾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进入21世纪,旧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在祖国大江南北迅速展开,但也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一夜之间而遁,转变教育思想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树立教育创新思想仍有日日重提的必要。
为把孩子们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给他们一个宽松、主动的生长环境,教育部下发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通知。在减负与加强素质教育的改革声里,我们走访了十几所乡村小学,听了数十节数学课,有了一些感想。现就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浅见,以供商榷。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把他们的设想说出来,发挥他们的天赋。”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以往的“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从而建立新型的民众师生关系。第二、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关爱的感情,温柔友善的态度,通情达理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支持学生的新思路,这样,学生才有想法敢争辩,有疑虑赶提问,有发现敢说出。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动,才能激励学生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提供创新的时间,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现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告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名向导,要避免“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配合。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去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对于自主探索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以“权威人物”身份来下结论,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拘束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辩论,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识辩清了,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鼓励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计算8+98+998+9998+99998=?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2+2+2+2+98+998+9998+9999s=(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得出了式题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一种主动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如例题“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有1人没有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了多少棵?”当大部分同学列出一般算式:“10×6÷(6 -1)- 10=2(棵)”后,教师给予肯定,接着提问:“还有没有比这更简便的解法?”其中一学生说出解法:10÷(6-1)=2(棵)。这个式子一出来,许多人不解。教师让该生说想法,该生讲:“6人的任务5人来完成,这1人的10棵任务必须平均分给5人来栽,因此:10÷(6-1)=2(棵)。就是实际平均每人多栽的棵数,再检验一下:5人不但完成了计划每人应栽的10棵,而且每人多栽2棵,正好共栽了(10+2)×5=60(棵),与题意相符。”听完该生的叙述后,教师随即指出这一解法的独特之处,能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解题的积极性。
五、观察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观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手段。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观察、拼摆、测量、绘图等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节时,让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沙子或水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弄清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操作,既解决了问题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有些学生受到启发,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其他问题,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诸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墨守成规,无教育创新的欲望,无探索的激情,他能完成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吗?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扩充能量,完善素质,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为把孩子们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给他们一个宽松、主动的生长环境,教育部下发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通知。在减负与加强素质教育的改革声里,我们走访了十几所乡村小学,听了数十节数学课,有了一些感想。现就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浅见,以供商榷。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把他们的设想说出来,发挥他们的天赋。”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以往的“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引导者”,从而建立新型的民众师生关系。第二、用一颗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关爱的感情,温柔友善的态度,通情达理的语言,尊重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支持学生的新思路,这样,学生才有想法敢争辩,有疑虑赶提问,有发现敢说出。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动,才能激励学生创新的潜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提供创新的时间,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现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告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名向导,要避免“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配合。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去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对于自主探索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以“权威人物”身份来下结论,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拘束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辩论,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识辩清了,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鼓励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计算8+98+998+9998+99998=?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2+2+2+2+98+998+9998+9999s=(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得出了式题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一种主动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如例题“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有1人没有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了多少棵?”当大部分同学列出一般算式:“10×6÷(6 -1)- 10=2(棵)”后,教师给予肯定,接着提问:“还有没有比这更简便的解法?”其中一学生说出解法:10÷(6-1)=2(棵)。这个式子一出来,许多人不解。教师让该生说想法,该生讲:“6人的任务5人来完成,这1人的10棵任务必须平均分给5人来栽,因此:10÷(6-1)=2(棵)。就是实际平均每人多栽的棵数,再检验一下:5人不但完成了计划每人应栽的10棵,而且每人多栽2棵,正好共栽了(10+2)×5=60(棵),与题意相符。”听完该生的叙述后,教师随即指出这一解法的独特之处,能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解题的积极性。
五、观察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观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手段。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观察、拼摆、测量、绘图等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节时,让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沙子或水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弄清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操作,既解决了问题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有些学生受到启发,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其他问题,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诸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墨守成规,无教育创新的欲望,无探索的激情,他能完成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吗?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扩充能量,完善素质,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