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追踪管理办法

【作者】 崔蔓娇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社会交往方面更是缺少了主动性和柔和性。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不能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下学习、也不能释放相应年龄应有的童真。在有“缺憾”的环境中长大,大部分留守儿童逐渐出现严重的攀比、自卑等心理问题,加上农村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无处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真实想法,渐渐的沉浸在自我忧虑中,主要表现情况有:不与人有心理交流、自我满足就好、不上进、不追求完美、鄙视自己的爷爷奶奶、记恨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夜不归宿……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情况严重的大部分是女生,特别是小学里中高段女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缺憾;追踪;管理;班主任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监护工作往往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进行照看,在高新时代里,他们文化水平和生活能力往往是不满足或者达不到社会要求的。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社会交往方面更是缺少了主动性和柔和性。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不能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下学习、也不能释放相应年龄应有的童真。
  在有“缺憾”的环境中长大,大部分留守儿童逐渐出现严重的攀比、自卑等心理问题,加上农村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无处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真实想法,渐渐的沉浸在自我忧虑中,主要表现情况有:不与人有心理交流、自我满足就好、不上进、不追求完美、鄙视自己的爷爷奶奶、记恨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夜不归宿……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情况严重的大部分是女生,特别是小学里中高段女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大。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加之留守儿童是特殊弱势群体,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应该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案例1
  丹丹,女,10岁(2017年),父母离异,父亲在新疆务工,由奶奶一人照看。四年级下期某段时间开始,有夜不归宿(去女同学家过夜)、和奶奶对骂、花钱大方、谎骗家长和老师、上课走神、经常不完成作业等。
  情况分析:班主任了解情况以后,迅速进行情况分析并及时做了家访工作。家访工作中,遇到了更多的难题:一是监护人不具备有效监护能力。家中只有60岁的奶奶,不仅年龄大而且身体非常差,患有病症。二是沟通存在屏障。该女生具有一定的“预防心理”,不说实话、不说心理话、不信任老师。
  案例2
  小琪,女,11岁(2018年),父母离异,父亲在县城务工,由爷爷奶奶照看。2018年10月8日开始不愿意到学校上课,第二天家长继续打电话给班主任请假。班主任立即向学校汇报情况,经过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科任老师的集体家访后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小琪在暑期里以做“安全平台作业”为由,让父亲为其购买智能手机,手机买回来以后小琪就天天玩手机,利用手机上网看漫画、抄作业、听音乐等。生活规律黑白颠倒,晚上玩手机,白天睡觉。一个多月的假期就这样度过,致使身体状况欠佳,身形消瘦。开学以后小琪的生活规律仍然如此,老师们都观察到她一上课就睡觉,而同学们也反映她在课间休息时也在睡觉,完全没有学习的状态,作业完成得也是一塌糊涂。
  情况分析:该生在此之前表现情况比较正常、能积极完成作业、书写端正、正确率高、积极参加劳动,属于比较内向的一类。自从其父亲为其购买手机以后便出现以上情况。
  追踪过程及效果: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再综合学生现有表现,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农村学校每个班都有一些留守儿童,班级上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而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成长过程记录在案,有助于观察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的发现问题,找到病根后准确的进行对症下药。
  2. 家访工作常态化。虽然每一次的家访的对象是老人及孩子,家访效果不够理想,但不间断的“家访”会给孩子带来“被特别关注感”,独特的关心使孩子产生积极上进心和心理愧疚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出现交集就会映射出相应的“感知”和“行为”。被特别关注了就要用更好的行为表现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为再“被关注”做铺垫,如此循环过程中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已经起到了促进和完善的作用。
  3.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让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学生对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上课时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下课后一起完成作业,每天做一份“,你师我生,你问我答”的小作业。调动他们的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上的压力,增强学习信心,班主任负责监督,不定时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奖励与惩罚并行,肯定他们的付出和进步,点评他们的不足,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像家人一样真诚有爱的对待他们,当他们开心或悲伤时,老师和同学是他们信赖的倾诉对象,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4.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讲授一下日常小知识,提高留守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举行书画和讲故事比赛,增强留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及视觉欣赏;讲故事比赛可以锻炼留守学生的语感、胆量和对知识的充满趣味性等;组织学生观看和参与学校的德育讲堂、法律讲堂、安全讲座、节日演出等。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不再迷茫,不再孤独,有方向、有目标,懂得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5.提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认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留守儿童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学校的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及时地引导教育,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总之,在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责任是重大的,班主任扮演的第一角色是父母,其次才是老师,而站在班主任的角度来看,他们先是孩子,其次才是学生,不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要施教有方,用心对待每一位孩子,积极为他们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加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就一定不会辜负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王大文,杨炎坤,李天浩。)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贺股,张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