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物理课堂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运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动手能力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之一。作为实验学科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引起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视。从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说起,对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实验设备不齐全,教师对实验的重视不够,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弱等现状进行思考和探讨,并提出加强实验基础设备建设,提高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意识以及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等方法和措施,力图促进初中物理课堂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动手能力;重要性;现状;方法;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都与实验分不开。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习到物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于物理这样的学科来说,感性的想象远没有理性的实践价值高。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先要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然后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挥引导作用,培养操作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只有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提高物理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物理知识,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然后结合动手实践操作学习物理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完成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两种。教师的演示实验更多地体现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然而我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参与实验、动手做实验、自主地完成实验及归纳出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合作完成分组实验。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
初二的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时,教师做实验,学生立即抬起头来观看,因为他们很喜欢看教师做实验,特别喜欢看到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这样的课简直让他们乐透了。刚开始时,我们想让他们到讲台上做一个演示实验,或者和教师一起完成演示实验,这种做法简直太难,因为他们不敢随意动手,他们怕,怕做错、怕做不好、怕被同学笑,即使他们上台做实验了,手还是不听话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特别对敢上讲台做演示实验的同学给予肯定,让全体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感受到上讲台做实验是一种荣耀。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动手能力会不强吗?学生学习物理会没有积极性吗?
2.实实在在抓好学生分组实验
毕竟,学生参与做演示实验的人数是有限的,要提高全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还要实实在在抓好学生分组实验。我们根据学校实验室桌椅的摆放和学情进行实验编组,两人为一组,注意能力强弱的搭配,在实验中他们可以相互配合、交流和纠正。避免学生出现不能完成实验操作的情况,或者一个学生包办做实验的情况。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抽查,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教师让一个学生完成接线,然后拆散了线路,再让旁边的学生进行操作,检查他的动手能力。如果该学生不能完成实验,旁边的学生就充当小老师,承担“一对一”帮教的任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在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教师不能照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克服了实验中学生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动手了。
三、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是一个活泼, 积极和个人主义的过程。物流教学中自由讨论模式的组建是构建一个交流平台, 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水平, 增加了学生交流的频率。教师自觉参与学生的指导, 调整了团队合作的氛围,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沟通, 和不同层次的调整学生的心理沟通, 特别是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合作。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和体验物理学的成功与快乐。通过提问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调动学生的交际和交际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经验, 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会吸收每个人的信息, 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液体沸点与空气压力的关系时, 让学生们讨论除了抽气和将冷水注入烧瓶底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他们会想到在山上和山脚下的开壶里煮开水, 并把水的沸点和温度计比较一下。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 他们会有意识地做实验, 学习科学和身体的锻炼, 一举两得。
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动手实践
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是指一个有机体追求某些既定目标的愿意程度,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等意义。激励方法无疑也是教学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施以不同的激励方法,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在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源动力,焕发学生“愤、悱”的精神状态,使“要我学”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行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的方法(即发挥激励作用,实现激励目标的具体途径)是激励机制能否产生实效的关键物理实验特别是设计实验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的。现代管理科学,十分重视激励作用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管理工作不在于让工作人员们能够安心地工作,减少不满的情绪,而在于让大家对本职工作发生强烈的兴趣,有一股创造的欲望和激情,启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保健因素,而且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下属的热情、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成效。事实也正是如此,不管人的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难以取得理想的绩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前,告诉学生要得到的结果至于过程及实验要的器材等等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得出结果后,比较自己设计的实验与同学的优劣,评选出里面的最优的,在班上给予语言以及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在物质及精神上得到双重的收获。
综上所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水平,为学生以后物理学习奠定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动手能力;重要性;现状;方法;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都与实验分不开。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学习到物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对于物理这样的学科来说,感性的想象远没有理性的实践价值高。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先要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然后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挥引导作用,培养操作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只有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提高物理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物理知识,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然后结合动手实践操作学习物理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完成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两种。教师的演示实验更多地体现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然而我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参与实验、动手做实验、自主地完成实验及归纳出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合作完成分组实验。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
初二的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时,教师做实验,学生立即抬起头来观看,因为他们很喜欢看教师做实验,特别喜欢看到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这样的课简直让他们乐透了。刚开始时,我们想让他们到讲台上做一个演示实验,或者和教师一起完成演示实验,这种做法简直太难,因为他们不敢随意动手,他们怕,怕做错、怕做不好、怕被同学笑,即使他们上台做实验了,手还是不听话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特别对敢上讲台做演示实验的同学给予肯定,让全体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感受到上讲台做实验是一种荣耀。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动手能力会不强吗?学生学习物理会没有积极性吗?
2.实实在在抓好学生分组实验
毕竟,学生参与做演示实验的人数是有限的,要提高全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还要实实在在抓好学生分组实验。我们根据学校实验室桌椅的摆放和学情进行实验编组,两人为一组,注意能力强弱的搭配,在实验中他们可以相互配合、交流和纠正。避免学生出现不能完成实验操作的情况,或者一个学生包办做实验的情况。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抽查,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教师让一个学生完成接线,然后拆散了线路,再让旁边的学生进行操作,检查他的动手能力。如果该学生不能完成实验,旁边的学生就充当小老师,承担“一对一”帮教的任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在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教师不能照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克服了实验中学生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动手了。
三、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是一个活泼, 积极和个人主义的过程。物流教学中自由讨论模式的组建是构建一个交流平台, 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水平, 增加了学生交流的频率。教师自觉参与学生的指导, 调整了团队合作的氛围,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沟通, 和不同层次的调整学生的心理沟通, 特别是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合作。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和体验物理学的成功与快乐。通过提问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调动学生的交际和交际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经验, 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会吸收每个人的信息, 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液体沸点与空气压力的关系时, 让学生们讨论除了抽气和将冷水注入烧瓶底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他们会想到在山上和山脚下的开壶里煮开水, 并把水的沸点和温度计比较一下。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 他们会有意识地做实验, 学习科学和身体的锻炼, 一举两得。
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动手实践
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是指一个有机体追求某些既定目标的愿意程度,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等意义。激励方法无疑也是教学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施以不同的激励方法,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在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源动力,焕发学生“愤、悱”的精神状态,使“要我学”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行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的方法(即发挥激励作用,实现激励目标的具体途径)是激励机制能否产生实效的关键物理实验特别是设计实验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的。现代管理科学,十分重视激励作用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管理工作不在于让工作人员们能够安心地工作,减少不满的情绪,而在于让大家对本职工作发生强烈的兴趣,有一股创造的欲望和激情,启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保健因素,而且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下属的热情、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成效。事实也正是如此,不管人的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难以取得理想的绩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前,告诉学生要得到的结果至于过程及实验要的器材等等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得出结果后,比较自己设计的实验与同学的优劣,评选出里面的最优的,在班上给予语言以及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在物质及精神上得到双重的收获。
综上所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水平,为学生以后物理学习奠定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