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童明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金江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那如何让学生会学习呢?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当前课程改革就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
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二、深挖教材内容,探索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各有不同,学习效率也各有差异。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可以从教材入手,根据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以达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第一,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合理加工,让学生能够掌握便捷的记忆技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知识点的: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历史名词、人物、时间以及地点等;其次,促使学生掌握全篇课文中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再次,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整篇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该课文的知识树,从而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加强记忆。第二,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寻找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自主解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将会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历史学科中每一部分均相互联系从而构成整体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到知识体系中才能够系统掌握。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解读课文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三、落实教师的指导地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一,教师需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精神,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并且能够使其将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例如探究课《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我只提供给学生辛亥革命相关的参考书与史料,不提供任何观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证,随后进行探讨。学生在积极发言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更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教学时,我引入法国的凡尔赛宫与我国圆明园进行对比,使学生对为什么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而凡尔赛宫保存至今并且成为法国的骄傲产生疑问,对圆明园为何、何时、被谁焚毁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第二,当学生将所教授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层次,将所学的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做到既系统又能够突出重点,使学生由理性认识替代浅层的感性认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也能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将教材知识记录于脑海。使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对学习历史有着有效的改观。例如使用化简记忆法、比较复习法、年代复习法等学习方法,适当延展自身思想,联想记忆。明确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制作表格,简单明了的体现教材内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关联性极强,章节之间通常以时间发展顺序进行延展。学生在记忆某章节知识时,主动联想该章节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等。学生应自主发掘章节之间的潜在联系和隐形知识。此外,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历史看其本质,掌握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学习效率。
五、听说并重,锤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能力
初中学生仅仅能够听懂和理解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提取关键信息“无力”,来理解“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一是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二是变法没有人民的支持,注定会失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未得人民支持的原因:他们既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设议院、行宪法、废厘金的要求,更未能提出反帝反侵略的奋斗目标,因而得不到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全民族的力量支持。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作为维新变法中坚力量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革命性,但由于其本身与资产阶级千丝万缕的关系注定了其妥协性的一面,其革命的不彻底,使他们失去了群众基础。最后,引导学生从反面分析变法的阻力反对派的强大:握有兵权,善用权术。如此,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索中,较全面地理解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种以点带面,逐层剖析的手法,让学生也锻炼了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教会”到“学会”,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想、掌握独立方法的个体,成为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
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二、深挖教材内容,探索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各有不同,学习效率也各有差异。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可以从教材入手,根据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以达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第一,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合理加工,让学生能够掌握便捷的记忆技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知识点的: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历史名词、人物、时间以及地点等;其次,促使学生掌握全篇课文中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再次,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整篇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该课文的知识树,从而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加强记忆。第二,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寻找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自主解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将会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历史学科中每一部分均相互联系从而构成整体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组织到知识体系中才能够系统掌握。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解读课文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三、落实教师的指导地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一,教师需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精神,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并且能够使其将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例如探究课《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我只提供给学生辛亥革命相关的参考书与史料,不提供任何观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证,随后进行探讨。学生在积极发言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更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教学时,我引入法国的凡尔赛宫与我国圆明园进行对比,使学生对为什么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而凡尔赛宫保存至今并且成为法国的骄傲产生疑问,对圆明园为何、何时、被谁焚毁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第二,当学生将所教授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层次,将所学的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做到既系统又能够突出重点,使学生由理性认识替代浅层的感性认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也能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将教材知识记录于脑海。使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对学习历史有着有效的改观。例如使用化简记忆法、比较复习法、年代复习法等学习方法,适当延展自身思想,联想记忆。明确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制作表格,简单明了的体现教材内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关联性极强,章节之间通常以时间发展顺序进行延展。学生在记忆某章节知识时,主动联想该章节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等。学生应自主发掘章节之间的潜在联系和隐形知识。此外,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历史看其本质,掌握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学习效率。
五、听说并重,锤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能力
初中学生仅仅能够听懂和理解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提取关键信息“无力”,来理解“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一是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失误;二是变法没有人民的支持,注定会失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未得人民支持的原因:他们既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设议院、行宪法、废厘金的要求,更未能提出反帝反侵略的奋斗目标,因而得不到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全民族的力量支持。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作为维新变法中坚力量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具有革命性,但由于其本身与资产阶级千丝万缕的关系注定了其妥协性的一面,其革命的不彻底,使他们失去了群众基础。最后,引导学生从反面分析变法的阻力反对派的强大:握有兵权,善用权术。如此,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索中,较全面地理解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种以点带面,逐层剖析的手法,让学生也锻炼了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教会”到“学会”,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想、掌握独立方法的个体,成为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