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 陈宗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更迭,文言文逐渐与实际社会的文化交流脱轨,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又要求对文言文进行学习,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其教学效果并不佳,由于文章晦涩难懂,所以导致教师教学吃力,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这都是现在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学生兴趣
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艾言文,文言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堪称国粹 。初中文言文多以记事为主,相比起以理解某一思想为主的文言文来说 ,学生理解记事的文言文要容易得多。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开始新课的时候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而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的“ 学” 作为重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帮助者和服务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会轻松得多,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性分析现状文言文由来已久,不少词语的语义已经与现代语义已经截然不同, 学生翻译起来有困难,难以理解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量仅限于课堂上学到或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常见一些了, 这便达到了自主预习的目的。
一、 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
1、让文章迷住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 。 ⑴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⑵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2、讲究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
以精美语段导入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我在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插图或画面导入课文。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3、注重古今对比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二、注重积累,掌握语言规律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日积月累,尤其是文言文,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日常积累,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从而提供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首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语气,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如“每与臣论此事”,这里的“论”是动词,表示“议论”的意思;“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此处的“论”也是动(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词,但表示“判定”的意思,在《出师表》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一词多义的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还应注意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文言虚词的应用,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通“拣”,代表“挑选”的意思;“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这里的“阙”通“缺”,表示“缺点”的意思,在学习时,必须根据前后语句和上下文意来确定其是否是通假字,避免出现因词害义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应注意弄清古今语句的异同,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很多语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产生了差距,因此在学习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多进行文言文翻译联系,加强积累,厘清词语的古今异义,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在文中是“扩大”的意思,而现在“开张”一词表示店铺开业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的“卑鄙”是“低微鄙俗”的意思,而现代“卑鄙”是贬义词,表示“语言、行为恶劣”的意思。另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此类活用的情况,这也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积累的,如“亲贤臣、远小人”这里的“亲”和“远”,分别表示“使……亲近”、“使……疏远”的意思。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准确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表扬激励,强化学生的言行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呢?他们肯定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故此,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诸如表扬某个孩子书写姿势正确、书写工整、书柜整齐、哪个的小手最干净、谁的衣服最整洁等等。开学一两周过后孩子们都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羡慕。他们换洗衣服、整理课桌、作业书写这些小事就再也不用我操心了。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多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的“德行”成长。
四、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内容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的中心。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在为学生讲授词语通假现象、古今异意让学生懂得活用字词后,再鼓励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内涵上去理解、解析,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逐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领悟,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在讲授课文《桃花源记》时,教师要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做出适当的分析,比如“鲜美”一词,在本文的语境中实际表达的意思是“鲜艳美丽”之意,当学生在正确了解字词含义后,很快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为进一步对作者构造的社会理想产生认识。
五、感知文义,提升能力
在对文言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就要对文章进行文义的理解。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翻译句子后,文言文的文本含义也是重点。但从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在处理文本含义时,多只是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明确段落大意和中心,很少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其中的含义,而这容易导致学生在解答文言文时“断章取义”。其实,在翻译的基础上,文本的基本意思已经显露,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自主总结,然后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点拨,效果会更好。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充分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使得文言文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活”出精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学生兴趣
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艾言文,文言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堪称国粹 。初中文言文多以记事为主,相比起以理解某一思想为主的文言文来说 ,学生理解记事的文言文要容易得多。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开始新课的时候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而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的“ 学” 作为重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帮助者和服务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会轻松得多,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性分析现状文言文由来已久,不少词语的语义已经与现代语义已经截然不同, 学生翻译起来有困难,难以理解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量仅限于课堂上学到或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常见一些了, 这便达到了自主预习的目的。
一、 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
1、让文章迷住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 。 ⑴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⑵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2、讲究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
以精美语段导入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我在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插图或画面导入课文。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3、注重古今对比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二、注重积累,掌握语言规律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日积月累,尤其是文言文,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日常积累,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从而提供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首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语气,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如“每与臣论此事”,这里的“论”是动词,表示“议论”的意思;“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此处的“论”也是动(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词,但表示“判定”的意思,在《出师表》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一词多义的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还应注意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文言虚词的应用,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通“拣”,代表“挑选”的意思;“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这里的“阙”通“缺”,表示“缺点”的意思,在学习时,必须根据前后语句和上下文意来确定其是否是通假字,避免出现因词害义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应注意弄清古今语句的异同,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很多语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产生了差距,因此在学习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多进行文言文翻译联系,加强积累,厘清词语的古今异义,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在文中是“扩大”的意思,而现在“开张”一词表示店铺开业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的“卑鄙”是“低微鄙俗”的意思,而现代“卑鄙”是贬义词,表示“语言、行为恶劣”的意思。另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此类活用的情况,这也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积累的,如“亲贤臣、远小人”这里的“亲”和“远”,分别表示“使……亲近”、“使……疏远”的意思。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准确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表扬激励,强化学生的言行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呢?他们肯定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故此,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诸如表扬某个孩子书写姿势正确、书写工整、书柜整齐、哪个的小手最干净、谁的衣服最整洁等等。开学一两周过后孩子们都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羡慕。他们换洗衣服、整理课桌、作业书写这些小事就再也不用我操心了。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多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的“德行”成长。
四、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内容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的中心。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在为学生讲授词语通假现象、古今异意让学生懂得活用字词后,再鼓励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内涵上去理解、解析,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逐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领悟,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在讲授课文《桃花源记》时,教师要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做出适当的分析,比如“鲜美”一词,在本文的语境中实际表达的意思是“鲜艳美丽”之意,当学生在正确了解字词含义后,很快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为进一步对作者构造的社会理想产生认识。
五、感知文义,提升能力
在对文言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就要对文章进行文义的理解。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翻译句子后,文言文的文本含义也是重点。但从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在处理文本含义时,多只是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明确段落大意和中心,很少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其中的含义,而这容易导致学生在解答文言文时“断章取义”。其实,在翻译的基础上,文本的基本意思已经显露,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自主总结,然后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点拨,效果会更好。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充分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使得文言文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