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者】 钱 燕

【机构】 四川省三台县芦溪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尽力开发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要达到此目标,需从课堂导入、知识讲解、练习强化、课堂小结各个环节入手,而这几个环节中导入环节尤其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完整的一堂语文课基本上包含课堂导入、知识讲解、练习强化、课堂小结几个环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能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能为师生的良好互动埋下伏笔。
  都说语文教学“教无定法”,实际上导入也无定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下面举例总结我觉得比较好操作、学生也比较喜欢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概括人物法    
  我这里所说的“概括人物法”既可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可概括作者的经历。通过概括,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怀着想深入了解的愿望,学生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如我在导入《项链》这篇小说时,我声情并茂地读了这样一段话:十年前,玛蒂尔德漂亮美丽,十年后,她容颜衰老;十年前,玛蒂尔德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十年后,她仍在下层劳作;十年前,玛蒂尔德向朋友借项链参加聚会风光无限,十年后,她终于明白那挂项链只值500法郎;玛蒂尔德,她用10年的时间换了一夜的风光(稍作停顿)。玛蒂尔德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玛蒂尔德是如此的命运?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了解。这样导入,学生很想知道这些答案,积极性很高,迅速进入文本。再如我在教学《兰享集序》时是这样导入的:1600年前,有一个刻苦勤学的人,他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临池学书,池水尽黑”;1600年前,有一个学于名师的人,他学书于书法家卫夫人;1600年前,有一个四处游历的人,他见过前辈李斯、蔡邕的碑刻;他精研各家书法体势,并博取众家之长;他最终创造出风格轻灵优美、笔法潇洒飘逸的新体,成为“书圣”,(同学们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带着仰慕的的神情)他是谁?(王羲之)那我们今天就来走进王羲之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联想想象法    
  所谓“联想想象法”是指根据作品塑造的形象,或主题、话题、性质等进行或相关或相似或相反的联想来导入课文。如我在教学《陈情表》时,这样导入的: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播出主题为“选择”的节目中,徐静蕾为奶奶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时,哭成泪人,采访中才知,原来徐静蕾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她说“奶奶去世那天,我的童年就结束了”“奶奶是我的软肋”,甚至奶奶的去世让她没有心理准备去尝试亲情题材的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了孝情与职业的矛盾, 这种矛盾何止徐静蕾有,李密曾经也做出了辞官侍奉祖母的决定。我教学《孔雀东南飞》是这样导入的:我们曾赞美十里长亭话别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我们曾感叹白娘子对许仙的执著;我们曾叹惋十里相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曾羡慕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两情相守,这些爱情故事,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恩恩怨怨,又凄美壮烈又震撼人心,离别有情有景,爱有深度、有重量,每每掩卷之时,那神圣、伟大、永恒的爱情主题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三、直观情境法   
  所谓“直观情境法”是借助实物,让学生进入情境而入课堂。如我的一个同事在上《说“木叶”》时,课前准备了鲜嫩的树叶和枯黄的树叶各一片,润泽的树枝和干枯的树枝各一枝、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带来直观的感觉。我上《囚绿记》的时候,我端着盆栽“绿萝”走进教室,我还没有喊“上课”,学生就好奇地看着绿萝,又好奇地看看我,陆陆续续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我顺势就问“同学们,看到这盆绿萝,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同学们七嘴八舌,争相在自己的记忆库里找恰当的词语。)为什么有两根枝条特别朝外?(同学们又开始讨论起来了,特别是我教的那个理科班,直接用到了生物课学到的术语。)”将实物带进课堂,既能让学生直观感觉,又活跃了气氛,还让学生明白了“生活就是语文”。
  四、表演入境法    
  表演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表演的内容可以是魔术、小品、歌曲、课本剧、评书串烧……如上《氓》这首诗时,我先唱了歌曲《凤求凰》。上《窦娥冤》时,我让学生先表演了一个6分钟的情景剧(根据第三折内容改编的),学生们投入地表演,让其他同学完全沉浸在悲剧的气氛中,表演结束,我顺势用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抛出两个问题:1.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进而分析入物形象,2.谁毁灭了她?水到渠成地分析出本文主题。
  五、诗文氛用法   
  所谓“诗文氛围法”,是指根据文本内容,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文,让新旧知识相互关联,初步感知,同时营造气氛。如《荷塘月色》,可以联想我们初中学过的有关“荷”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如《逍遥游》,我这样导入的:李清照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毛泽东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成语也说“鹏程万里”。这让我们看到大鹏已经成为冲破一切阻碍,追求高远目标的精神的象征,那大鹏怎么就成了这样一种精神象征呢?让我们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去找找答案吧。先联系相关的诗句,给了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
  上面我介绍了我经常使用、效果还比较好的方法,当然,老师各有所长,学生各有爱好,内容各有特点,语文课导入时不必拘泥于某种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