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作者】 张 聪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幼儿园出现了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行为规范以及教学测评等方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主要包括传统的教育观、儿童观,教育监管力度不够以及教师专业素养较低等方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规律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避免或减少教育小学化的现象,需要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幼儿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园本特点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加大政府及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最后,加强家园联系,实现家园共育。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危害;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家长希望孩子更早、更快的成才,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压力下,很多的幼儿园出现了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即把幼儿当做小学生进行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将影响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以游戏的基本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和各项活动中。”然而,很多幼儿园迫于家长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在幼儿园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小学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同时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幼儿园所授内容一般为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各个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小学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幼儿园教育其较为单一。很多幼儿园(尤其在大班)在教学中忽略了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开设了拼音、算数等教育内容。
2. 教学形式的小学化。幼儿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然而,很多幼儿园在教学形式上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采用的是教师作为主体的填鸭式集体教学,教师一味的讲解、演示,而幼儿则被动的倾听、跟读,教师呈现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小学化教育,缺少了幼儿园教育应有的生动形象的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这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不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的健康成长。
3. 行为规范小学化。由于学前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但很多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尤为严重)要求幼儿做到在课堂上对教师服从、坐姿正确。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到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另外,有的私立幼儿园将教学活动的时间延长至35分钟甚至40分钟。
4.教学测评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发现家长经常说孩子会背多少故事,会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以内的加减法之类的事情。幼儿园期间对孩子的测评局限在了识字、算数等知识方面,而忽略了幼儿情感、社会性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教育观、儿童观。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绝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学而仕则优,认为孩子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时就要学习北宋古诗词,认字、英语以及算数等。同时会以孩子的识字量来衡量孩子学习的“好与坏”。另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决定,孩子是依附着成人而成长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的安排中,很多幼儿园出现了很多家长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
2.教师专业素养偏低。由于我国私立和民办幼儿园占了很大的比例,整个幼儿教育行列的师资队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而且文化水平在中专以下,没有专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来自社会以及家长的压力下,教师的教育观有一定偏差,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就应该学习显而易见的知识,着重教授算数、识字等知识,不注重幼儿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这类教师的做法恰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3.教育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以及农村不断的涌现出各类私立幼儿园。这类幼儿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过多的强调了经济性。一些私立或民办幼儿园为了“更好的生存”,在迎合家长的教育心理下,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作为幼儿园授教的内容,严重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由于我国公立幼儿园的比例较小,私立、民办幼儿园是我国政府扶持的两种办园形式。由于教育机构对这类私立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没有办园条件的幼教机构也顺利招生入园,但其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将幼儿当做小学生进行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规律。长期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会对幼儿存在一定的危害,主要有:
1.对幼儿身体存在危害。幼儿期正是其身体生长得时期,幼儿的神经系统相对而言较为脆弱,骨骼的发育不健全。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会使孩子过早的拿笔写字,长期以往,会对幼儿的手部骨骼造成一定的压力,严重的会出现手部骨骼变形。长期的坐立也不利于幼儿脊柱的成长,幼儿可能会出现驼背等现象,此外,幼儿的视力会出现问题。幼儿园小学化对幼儿的身体发展存在很大的危害。
2.对幼儿心理上的危害。小学化的教育使的幼儿园的孩子过早的学习了小学生该学习的知识,如拼音的读、写,数字的加减等。这类内容对学前期的幼儿而言难度较大,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抹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不利于幼儿以后的学习与生活。
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较少,抹杀了孩子玩的天性,将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首先,各类幼儿园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终结点。各类幼儿园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园本特点制定适合本园幼儿的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要能够促进幼儿体、智、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若制定的教育目标单一的要求幼儿智力的发展,势必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教师以及家长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体系是在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并非成人的依附体,幼儿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观察者。幼儿不断的探索、发现着外面的世界,只有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最后,坚持儿童为本,关注个别差异。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以及园内的环境创设活动的目标都是促进幼儿发展。坚持儿童为本即活动的主角是幼儿,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此外,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性格、思想完全不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包括学科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情况。第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就我国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情况而言,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水平残次不齐,很多农村以及民办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幼儿园应该为本园教师创造不断学习与成长的机会。通过外出学习、倾听专家报告等形式使教师了解最前瞻的教育理念,同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个体的独立性。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幼儿游戏中的伙伴。第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幼儿园可以结合本园的师资特点,成立青蓝工程,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等。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教研、讨论。使每一位教师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自我完善。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3.加强教育监管力度。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是民办、私立幼儿园占的比例较大,为了使我国学前教育更好的发展,各地市的政府以及教育机构要真正起到监管和扶持的作用。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力量自主办园,但是自主办园并不代表任其发展,政府应该为民办幼儿园创造良好的办园条件,从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到师资力量政府应该尽可能的扶持,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幼儿园应该强化内部管理。幼儿园领导以及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法规规程,立足本园的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园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从多个角度提高本园的教育质量。通过多方面的监管,着重促进幼儿情感、态度、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4.加强家园联系,真正实现家园共育。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直接原因。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长总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好好学习各类知识未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家长希望幼儿园可以教授孩子算数、识字、英语等小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若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家长会、专家座谈会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与幼儿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真正的实现家园共育,使幼儿度过快乐的童年。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持续存在,其形成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这种小学化的教育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了避免或较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家长、地方政府以及教育机构等多方面的努力,“解放”孩子,使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注释: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黄绍文.小学化现象辨析.学前教育研究,2005.
参考文献:
[1]李健轩.幼儿园教育小学倾向化的思考[J].新东方,2006.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黄绍文.小学化现象辨析.学前教育研究,2005.
[5]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少年儿童研究,2010.7.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7]陈臻.幼小衔接需要家长的配合[J].山东教育.2002.5.
[8]秦宁.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科技资讯,2006.29
[9]王仁贵.创新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做起[J].当代教育论坛,2002.9
[10]铃木镇一.早期教育与能力的培养[M].刘孟洲,张锁柱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危害;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家长希望孩子更早、更快的成才,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压力下,很多的幼儿园出现了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即把幼儿当做小学生进行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将影响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以游戏的基本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和各项活动中。”然而,很多幼儿园迫于家长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在幼儿园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小学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同时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幼儿园所授内容一般为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各个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小学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幼儿园教育其较为单一。很多幼儿园(尤其在大班)在教学中忽略了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开设了拼音、算数等教育内容。
2. 教学形式的小学化。幼儿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然而,很多幼儿园在教学形式上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采用的是教师作为主体的填鸭式集体教学,教师一味的讲解、演示,而幼儿则被动的倾听、跟读,教师呈现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小学化教育,缺少了幼儿园教育应有的生动形象的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这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不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的健康成长。
3. 行为规范小学化。由于学前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但很多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尤为严重)要求幼儿做到在课堂上对教师服从、坐姿正确。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到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另外,有的私立幼儿园将教学活动的时间延长至35分钟甚至40分钟。
4.教学测评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发现家长经常说孩子会背多少故事,会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以内的加减法之类的事情。幼儿园期间对孩子的测评局限在了识字、算数等知识方面,而忽略了幼儿情感、社会性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教育观、儿童观。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绝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学而仕则优,认为孩子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时就要学习北宋古诗词,认字、英语以及算数等。同时会以孩子的识字量来衡量孩子学习的“好与坏”。另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决定,孩子是依附着成人而成长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的安排中,很多幼儿园出现了很多家长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
2.教师专业素养偏低。由于我国私立和民办幼儿园占了很大的比例,整个幼儿教育行列的师资队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而且文化水平在中专以下,没有专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来自社会以及家长的压力下,教师的教育观有一定偏差,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就应该学习显而易见的知识,着重教授算数、识字等知识,不注重幼儿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这类教师的做法恰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3.教育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以及农村不断的涌现出各类私立幼儿园。这类幼儿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过多的强调了经济性。一些私立或民办幼儿园为了“更好的生存”,在迎合家长的教育心理下,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作为幼儿园授教的内容,严重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由于我国公立幼儿园的比例较小,私立、民办幼儿园是我国政府扶持的两种办园形式。由于教育机构对这类私立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没有办园条件的幼教机构也顺利招生入园,但其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将幼儿当做小学生进行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规律。长期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会对幼儿存在一定的危害,主要有:
1.对幼儿身体存在危害。幼儿期正是其身体生长得时期,幼儿的神经系统相对而言较为脆弱,骨骼的发育不健全。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会使孩子过早的拿笔写字,长期以往,会对幼儿的手部骨骼造成一定的压力,严重的会出现手部骨骼变形。长期的坐立也不利于幼儿脊柱的成长,幼儿可能会出现驼背等现象,此外,幼儿的视力会出现问题。幼儿园小学化对幼儿的身体发展存在很大的危害。
2.对幼儿心理上的危害。小学化的教育使的幼儿园的孩子过早的学习了小学生该学习的知识,如拼音的读、写,数字的加减等。这类内容对学前期的幼儿而言难度较大,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抹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不利于幼儿以后的学习与生活。
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较少,抹杀了孩子玩的天性,将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首先,各类幼儿园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终结点。各类幼儿园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园本特点制定适合本园幼儿的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要能够促进幼儿体、智、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若制定的教育目标单一的要求幼儿智力的发展,势必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教师以及家长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体系是在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并非成人的依附体,幼儿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观察者。幼儿不断的探索、发现着外面的世界,只有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最后,坚持儿童为本,关注个别差异。幼儿园教师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以及园内的环境创设活动的目标都是促进幼儿发展。坚持儿童为本即活动的主角是幼儿,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此外,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性格、思想完全不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包括学科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情况。第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就我国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情况而言,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水平残次不齐,很多农村以及民办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幼儿园应该为本园教师创造不断学习与成长的机会。通过外出学习、倾听专家报告等形式使教师了解最前瞻的教育理念,同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个体的独立性。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幼儿游戏中的伙伴。第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幼儿园可以结合本园的师资特点,成立青蓝工程,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等。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教研、讨论。使每一位教师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自我完善。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3.加强教育监管力度。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是民办、私立幼儿园占的比例较大,为了使我国学前教育更好的发展,各地市的政府以及教育机构要真正起到监管和扶持的作用。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力量自主办园,但是自主办园并不代表任其发展,政府应该为民办幼儿园创造良好的办园条件,从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到师资力量政府应该尽可能的扶持,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幼儿园应该强化内部管理。幼儿园领导以及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法规规程,立足本园的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园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从多个角度提高本园的教育质量。通过多方面的监管,着重促进幼儿情感、态度、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4.加强家园联系,真正实现家园共育。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直接原因。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长总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好好学习各类知识未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家长希望幼儿园可以教授孩子算数、识字、英语等小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若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家长会、专家座谈会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与幼儿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真正的实现家园共育,使幼儿度过快乐的童年。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持续存在,其形成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这种小学化的教育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了避免或较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家长、地方政府以及教育机构等多方面的努力,“解放”孩子,使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注释: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黄绍文.小学化现象辨析.学前教育研究,2005.
参考文献:
[1]李健轩.幼儿园教育小学倾向化的思考[J].新东方,2006.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黄绍文.小学化现象辨析.学前教育研究,2005.
[5]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少年儿童研究,2010.7.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7]陈臻.幼小衔接需要家长的配合[J].山东教育.2002.5.
[8]秦宁.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科技资讯,2006.29
[9]王仁贵.创新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做起[J].当代教育论坛,2002.9
[10]铃木镇一.早期教育与能力的培养[M].刘孟洲,张锁柱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