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作者】 刘冬梅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周口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要求:“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学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概念教学质量,我们要做的就是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联系生活实际,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联系实际,奠定概念引入基础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此外,小学生只对身边的事物和未知的世界感兴趣,如果我们生硬地引入概念,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学生在公园游湖计算费用时,会涉及小时、分钟等时间单位和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如:通过教室的玻璃、桌子、黑板等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由此可以看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概念存在的普遍性。
  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小学生天性爱玩,活泼好动,科学的游戏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的相关知识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快乐玩耍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例如:“跳房子”蕴含了平移的概念;“打陀螺”蕴含了旋转的概念;“十指翻绳”蕴含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概念引入方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旧带新,强化概念引入方法
  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学习,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且减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实践教学中,如果新旧概念处于相容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来进行新概念的学习。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从“分解因式”引入方程的相关概念;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引入乘法的相关概念。引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借助旧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二是通过新旧概念的融会贯通,建立知识体系。
  当新旧概念无法相容,甚至产生冲突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分数”的概念时,教师采用“分东西”的方式进行引入:现在我这里有三个苹果,将其分给四位同学,其中两个同学每人分一个,剩余的一个苹果由两位同学平分,那么这个两位同学,每人得到“半个”苹果,那么如何表示“半个”苹果呢?这样就引发学生产生知识冲突,无法用整数进行表示,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概念。
  三、明确问题,突出概念引入成效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能力,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三角形的事物,如:房梁结构、自行车车架以及三角形的铁塔等。然后,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将这些事物设计成三角形呢?这些事物都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再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再如:学习“圆”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东西呢?”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学生说“车轮是圆的”;有的学生说“吃饭的桌子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做游戏时,我们会围成一个圆形”。通过一系列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数学学科,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重叠问题”的引入:班里组织兴趣小组,有8名学生参加了写作兴趣小组,7名学生参加了绘画兴趣小组,但是为什么两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不是15呢?再如,学习“负数”时,教师是这样引入的:用3和4写算式。学生写出了很多,如“3+4=7,4+3=7,4-3=1”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3-4=?”学生感到非常困惑,这时教师趁机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了解负数的概念,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体系。
  四、利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感知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直观具体的感性知识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理性知识理解较难,所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以此做为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表现概念本质特征的具体实例。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使学生通过对实物、教具或模型的认知,形成鲜明、具体的表现。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向抽象概念过渡,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支柱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念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当然,提供的感性材料越充分,学生形成的表象越鲜明,也就越容易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时可分别拿出正方形、长方形的教具(纸张),让学生来比较。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它们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它们的四条边怎样呢?”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相等。”这样学生就对正方形、长方形有了感性的认知。
  在教学“长方形的认知”,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课本、砖、长方体模具等。先让学生感知,使他们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物过渡到几何图形,并结合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概念出:长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而且对应的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相等),有8个顶点等特征。这样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就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鲜明,准确的概念。
  当然,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概念的形成?^程,多启发学生,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