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矫正策略
【作者】 李淑美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大柳塔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共性话题。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这种错别字现象呈逐渐上升趋势。由此,我们进行了《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课题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矫正策略
在教学中,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长期查找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对当前小学生常见错别字进行分析归类,并从多个层面进行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了多管齐下的立体矫正策略。
一、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
我从练习、试卷、习作等多项书面作业入手,对小学生出现的常见错别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发现当前小学生的别字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形近致误,同音近音致误。小学生的错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增添笔画,如琴、纸、考、驶、猴、武、丧、式、展、迎等。
2.删减笔画,如诉、添、补、真、或、柳、舞等。
3.改变形近部件,如:“敲”的右部写作支;“暖”的右侧写成爱; “摘、滴”的十写作八;“溪”的大写作小;
4.改变字形结构,如:“叶”写成“十口”;“顶”写成“页丁”;
5.改变间架结构,如:“落”“薄”写成左右结构,“荆”“猫”写成上下结构等。
二、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看似五花八门,但拨开纷繁的现象究其根源,并从小学生特殊年龄实际加以研究,还是能找到不同层面的成因。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归结如下:
1.内因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感知觉发展的特殊过渡时期,错别字的形成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②注意不稳定,且粗心大意。③记忆不清晰,学习负迁移。④思维定势影响。
2.外因
①汉字本身的特点。?②社会环境的影响。③教师的重识轻用。
三、矫正策略
深入了解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教师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抓好以下四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写错别字,同时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一)预防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一个字巩固一个字。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及其结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生动语言及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进行剖析,以加深其对字形的印象。加强学生对字形的整体认识与表象记忆,通过正反对比,克服习惯定势的影响。强化字形结构的薄弱环节,对常被学生忽略而丢失的细小而隐蔽的部分,要特别加以提醒。要让学生记清笔画,不要多笔或少笔;要记清偏旁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辨别适量的形体相似的字,弄清字义,不要用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的字错代。同时还可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查字典比赛,防止生疏的字胡乱猜疑,以预防错别字的产生。
(二)探索丰富的识字教学法
汉字是方框里的艺术,方寸之间笔画变化包罗万象,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法,如联系识字法,趣味识字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识记的过程中避免枯燥,感受快乐,并通过汉字的字理规律来进行识字教学,以达到突破字形难关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才会事半功倍,错别字也就会大大减少。
1.比较巩固法。如教“难”时,联系以前学过或看到过的“谁”、“推”、“堆”、“准”等,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左边的部首是与该字的意义有关的。联系已学的熟字学生字,大大减少了因为学习的负迁移而写别字的现象。
2.字义辨析法如“土”、“士”、“元”、“园”、“圆”在读准字音,讲清字义,区别字形的基础上组组词造句:“战士”守卫“土地”;我用“圆圆”的“一元”硬币买了票,进了“公园”进“花园”等,进行比较识记。这一办法较为有效地减少了形近字的混用。
3.部首归类法。教“胳、膊、肩、脊、胃、肝、脏”等字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部首都是“月”,与“肉”有关,都与人身体相关,表示身体的各个部位。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容易理解字义。
4.猜谜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字的组成部件,编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学生认识生字,创设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高识字的兴趣。如“告”的谜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样,学生就绝对不会再把告字的上一部分误写作“牛”了。
上面正少一横,下面少缺一点。(步);一只羊儿不像样,眼睛长在屁股上。(着);草字头下一小笔,口字挤在北字里,下面还有四个点,春天一到返故里。(燕);四层高楼平地建,房顶上面架天线。(直);昨日别后心牵挂。(怎);首都沐阳光,风光无限好。(景);远看像个字,近看不是字,字上添两点,你猜是啥字?(学);两点两土两个口,不论贫富家家有。(墙)
5.想象法。如教学“钓”时,为了与“钩”区分开来,就让学生想象,这撇折就像是钓鱼的鱼钩,钓鱼时要把他藏起来,鱼儿看不见鱼钩,我们才能钓到鱼;如果鱼钩露在外面被鱼儿看到了,就钓不到鱼了。
6.口诀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儿歌、顺口溜进行字形字义教学,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高。如“碧”字的教学就可以变成这样的口诀:“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凳上。”这样有故事情节的口诀,学生往往听过一遍印象就很深刻了。
7.图片法。图片是直观形象的最佳载体。小学生对图片的兴趣总是比较大的。这样在识字教学中,字与图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字义。
8.演示法。一些字形相近,字义相差很大的生字,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演示、动作的演示来为学生增加识记的效果。如“渴”和“喝”的辨析,老师通过表演喝水和口渴焦急的模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气氛里完成识记“渴了要喝水”。
9、拆字法。教会意字时,可让学生将汉字拆开来理解,如:“不”、“正”就是“歪”;“小”、“土”,就是“尘”“上小、下大”就是“尖”;把“米”卖出去就是“粜”米。
10、对比法。少数汉字的字形很相似,只是笔画的长短和位置不同,读音和意义就不同了。这些汉字学生最容易认错写错。如:“土—士,己—已—巳,未—末”等,这类汉字让学生把它们的笔画长短进行比较,分别组词,以意义来记形体,也可编顺口溜来记字形。如“关巳不关己,半关变成已”,已巳己——“已yi半巳si满不出己ji”。戊戌戍——“点戍shu 横戌xu空心戊wu”。
11、形旁辨析法。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不仅读音相同或相近,形体也非常相似。这类字如果不懂它们的意义,一不小心就会弄错。如睛—晴—情—清”。教这类字,就要让学生找出形旁进行辨析。
12、声旁辨析法。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只有一笔之差,学生很容易出错,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为了增强趣味性,还可编些顺口溜,如:“包”字有“书包”,遇“火”成大“炮”,遇“足”善长“跑”,遇“水”吹“泡泡”,遇“雨”下“冰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大增。
13、归类记忆法。有些汉字的字形相似,容易混淆,要把这些汉字集中起来,通过比较,找出特殊性,再进行归类,告诉学生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忆。如“底、低、抵”和“纸”字的“氏”字下面没有点(因为一张白纸,上面是没有黑点的),其它凡是音节di的汉字都有点。
14、变字游戏:如添一笔变一字,“王—玉—主”,“日—目—旧—旦—田—白—申”;减一笔变一字,“体—休”;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字,象“庄—压”,“犬—太”等。
(三)反复订正
批改作业时应首先检查前面作业中的错别字是否订正了,不放过一个错别字。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订正,订正后再交老师评阅,也可以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业、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如:“灭”与“灰”,“埋”与“理”,“在”与“再”等专门上一节“找姐妹、找朋友”的纠错课。此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变字练习:如添一笔变一字,“王—玉—主”,“日—目—旧—旦—田—白—申”;减一笔变一字,“体—休”;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字,象“庄—压”,“犬—太”等。
总之,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巩固所识之字的积极性和兴趣,反复记忆,并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以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四)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并以生活事例告诫他们,为他们主动消灭错别字,不写错别字创造条件。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表达和交流依赖于汉字词。汉字词正确使用的前提是必须正确习得汉字。而小学阶段又是汉字词习得的重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快认知汉字、正确书写汉字,为日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做好充分的准备。纠正错别字事情虽小,但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矫正策略
在教学中,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长期查找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对当前小学生常见错别字进行分析归类,并从多个层面进行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了多管齐下的立体矫正策略。
一、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
我从练习、试卷、习作等多项书面作业入手,对小学生出现的常见错别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发现当前小学生的别字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形近致误,同音近音致误。小学生的错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增添笔画,如琴、纸、考、驶、猴、武、丧、式、展、迎等。
2.删减笔画,如诉、添、补、真、或、柳、舞等。
3.改变形近部件,如:“敲”的右部写作支;“暖”的右侧写成爱; “摘、滴”的十写作八;“溪”的大写作小;
4.改变字形结构,如:“叶”写成“十口”;“顶”写成“页丁”;
5.改变间架结构,如:“落”“薄”写成左右结构,“荆”“猫”写成上下结构等。
二、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看似五花八门,但拨开纷繁的现象究其根源,并从小学生特殊年龄实际加以研究,还是能找到不同层面的成因。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归结如下:
1.内因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感知觉发展的特殊过渡时期,错别字的形成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②注意不稳定,且粗心大意。③记忆不清晰,学习负迁移。④思维定势影响。
2.外因
①汉字本身的特点。?②社会环境的影响。③教师的重识轻用。
三、矫正策略
深入了解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教师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抓好以下四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写错别字,同时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一)预防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一个字巩固一个字。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及其结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生动语言及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进行剖析,以加深其对字形的印象。加强学生对字形的整体认识与表象记忆,通过正反对比,克服习惯定势的影响。强化字形结构的薄弱环节,对常被学生忽略而丢失的细小而隐蔽的部分,要特别加以提醒。要让学生记清笔画,不要多笔或少笔;要记清偏旁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辨别适量的形体相似的字,弄清字义,不要用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的字错代。同时还可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查字典比赛,防止生疏的字胡乱猜疑,以预防错别字的产生。
(二)探索丰富的识字教学法
汉字是方框里的艺术,方寸之间笔画变化包罗万象,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法,如联系识字法,趣味识字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识记的过程中避免枯燥,感受快乐,并通过汉字的字理规律来进行识字教学,以达到突破字形难关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才会事半功倍,错别字也就会大大减少。
1.比较巩固法。如教“难”时,联系以前学过或看到过的“谁”、“推”、“堆”、“准”等,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左边的部首是与该字的意义有关的。联系已学的熟字学生字,大大减少了因为学习的负迁移而写别字的现象。
2.字义辨析法如“土”、“士”、“元”、“园”、“圆”在读准字音,讲清字义,区别字形的基础上组组词造句:“战士”守卫“土地”;我用“圆圆”的“一元”硬币买了票,进了“公园”进“花园”等,进行比较识记。这一办法较为有效地减少了形近字的混用。
3.部首归类法。教“胳、膊、肩、脊、胃、肝、脏”等字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部首都是“月”,与“肉”有关,都与人身体相关,表示身体的各个部位。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容易理解字义。
4.猜谜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字的组成部件,编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学生认识生字,创设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提高识字的兴趣。如“告”的谜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样,学生就绝对不会再把告字的上一部分误写作“牛”了。
上面正少一横,下面少缺一点。(步);一只羊儿不像样,眼睛长在屁股上。(着);草字头下一小笔,口字挤在北字里,下面还有四个点,春天一到返故里。(燕);四层高楼平地建,房顶上面架天线。(直);昨日别后心牵挂。(怎);首都沐阳光,风光无限好。(景);远看像个字,近看不是字,字上添两点,你猜是啥字?(学);两点两土两个口,不论贫富家家有。(墙)
5.想象法。如教学“钓”时,为了与“钩”区分开来,就让学生想象,这撇折就像是钓鱼的鱼钩,钓鱼时要把他藏起来,鱼儿看不见鱼钩,我们才能钓到鱼;如果鱼钩露在外面被鱼儿看到了,就钓不到鱼了。
6.口诀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儿歌、顺口溜进行字形字义教学,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高。如“碧”字的教学就可以变成这样的口诀:“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凳上。”这样有故事情节的口诀,学生往往听过一遍印象就很深刻了。
7.图片法。图片是直观形象的最佳载体。小学生对图片的兴趣总是比较大的。这样在识字教学中,字与图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字义。
8.演示法。一些字形相近,字义相差很大的生字,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演示、动作的演示来为学生增加识记的效果。如“渴”和“喝”的辨析,老师通过表演喝水和口渴焦急的模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气氛里完成识记“渴了要喝水”。
9、拆字法。教会意字时,可让学生将汉字拆开来理解,如:“不”、“正”就是“歪”;“小”、“土”,就是“尘”“上小、下大”就是“尖”;把“米”卖出去就是“粜”米。
10、对比法。少数汉字的字形很相似,只是笔画的长短和位置不同,读音和意义就不同了。这些汉字学生最容易认错写错。如:“土—士,己—已—巳,未—末”等,这类汉字让学生把它们的笔画长短进行比较,分别组词,以意义来记形体,也可编顺口溜来记字形。如“关巳不关己,半关变成已”,已巳己——“已yi半巳si满不出己ji”。戊戌戍——“点戍shu 横戌xu空心戊wu”。
11、形旁辨析法。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不仅读音相同或相近,形体也非常相似。这类字如果不懂它们的意义,一不小心就会弄错。如睛—晴—情—清”。教这类字,就要让学生找出形旁进行辨析。
12、声旁辨析法。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只有一笔之差,学生很容易出错,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为了增强趣味性,还可编些顺口溜,如:“包”字有“书包”,遇“火”成大“炮”,遇“足”善长“跑”,遇“水”吹“泡泡”,遇“雨”下“冰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大增。
13、归类记忆法。有些汉字的字形相似,容易混淆,要把这些汉字集中起来,通过比较,找出特殊性,再进行归类,告诉学生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忆。如“底、低、抵”和“纸”字的“氏”字下面没有点(因为一张白纸,上面是没有黑点的),其它凡是音节di的汉字都有点。
14、变字游戏:如添一笔变一字,“王—玉—主”,“日—目—旧—旦—田—白—申”;减一笔变一字,“体—休”;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字,象“庄—压”,“犬—太”等。
(三)反复订正
批改作业时应首先检查前面作业中的错别字是否订正了,不放过一个错别字。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订正,订正后再交老师评阅,也可以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业、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如:“灭”与“灰”,“埋”与“理”,“在”与“再”等专门上一节“找姐妹、找朋友”的纠错课。此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变字练习:如添一笔变一字,“王—玉—主”,“日—目—旧—旦—田—白—申”;减一笔变一字,“体—休”;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字,象“庄—压”,“犬—太”等。
总之,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巩固所识之字的积极性和兴趣,反复记忆,并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以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四)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并以生活事例告诫他们,为他们主动消灭错别字,不写错别字创造条件。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表达和交流依赖于汉字词。汉字词正确使用的前提是必须正确习得汉字。而小学阶段又是汉字词习得的重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快认知汉字、正确书写汉字,为日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做好充分的准备。纠正错别字事情虽小,但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