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依托阅读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 苏玉霞
【机构】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迪村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借助阅读的开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人文底蕴,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一分钟演讲;读书笔记;课外拓展;培养习惯;提高素养
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都在强调着读书的重要意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更应借助阅读的开展和指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人文底蕴,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包办了许多,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因为阅读过程是无法监控的,所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天所说的活动式阅读是一种通过阅读后的相关构建活动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一、课前一分钟演讲,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每节课的课前一分钟设定为同学们的演讲时间,演讲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主题的,另一类是不定主题的。演讲前要求同学们提前搜索或收集好的相关内容以作发言的准备,发言前要求学生写好稿子,且要注意文段的条理和结构,尽可能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以同学们能听明白,听清楚为目的,要求演讲时,语言要清晰,声音要响亮。这样长期训练,持之以恒,同学们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阅读量也随之增加,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怀念母亲》一文时,这节课的课前一分钟演讲,我先定了演讲的主题,要求演讲作者季羡林先生相关的资料: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赴德国留学,在哥根廷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留学的时光里,从不忘记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课前有了这些相关资料的铺垫,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热情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说,课前一分钟演讲,既是知识的积淀,又是能力的训练。
二、利用《读书笔记》的摘录,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有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需要有庞大的阅读量作为支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一周里不定时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利用时间把所阅读到的其中一个感悟最深的内容,按《读书笔记》页面要求一项一项摘录下来,特别要注重精彩词句的积累,及写出读后感悟。所写的感悟就是读后明白的道理,或者是读后想到的东西。周而复始,学生在增大阅读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三、通过课本知识的拓展延申,培养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课文知识的拓展,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我会引导学生课前对海鸥这种鸟类的资料进行收集。同学们了解了最基本的资料后就会激起对海鸥其他的方面更深入了解的兴趣,也因此激发他们自由深入阅读的欲望,如海鸥的习性,每年的迁徙路线等这些方面都是增加阅读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自然而然地进行课外阅读,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由此及彼,在学习这课的同时,同学们还会对本课中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生平进行了解,从老人资料的介绍中,学生们更能深切地感悟老人爱动物的真挚情感,从而对老人产生敬佩,也使本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只要我们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他们也会用爱来回报我们,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在课文资料拓展的阅读中,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知识在不知不觉中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记得有一位当代著名教育家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必然高。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总之,从小培养同学们爱读书的习惯,就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使之得以顺利完成人生重要的学习历程,不断地成长,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云才 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能力的策略 [J]广东教育.2018.(8)
关键词:一分钟演讲;读书笔记;课外拓展;培养习惯;提高素养
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都在强调着读书的重要意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更应借助阅读的开展和指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人文底蕴,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包办了许多,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因为阅读过程是无法监控的,所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天所说的活动式阅读是一种通过阅读后的相关构建活动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一、课前一分钟演讲,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每节课的课前一分钟设定为同学们的演讲时间,演讲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主题的,另一类是不定主题的。演讲前要求同学们提前搜索或收集好的相关内容以作发言的准备,发言前要求学生写好稿子,且要注意文段的条理和结构,尽可能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以同学们能听明白,听清楚为目的,要求演讲时,语言要清晰,声音要响亮。这样长期训练,持之以恒,同学们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阅读量也随之增加,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怀念母亲》一文时,这节课的课前一分钟演讲,我先定了演讲的主题,要求演讲作者季羡林先生相关的资料: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赴德国留学,在哥根廷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留学的时光里,从不忘记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课前有了这些相关资料的铺垫,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热情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说,课前一分钟演讲,既是知识的积淀,又是能力的训练。
二、利用《读书笔记》的摘录,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有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需要有庞大的阅读量作为支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一周里不定时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利用时间把所阅读到的其中一个感悟最深的内容,按《读书笔记》页面要求一项一项摘录下来,特别要注重精彩词句的积累,及写出读后感悟。所写的感悟就是读后明白的道理,或者是读后想到的东西。周而复始,学生在增大阅读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三、通过课本知识的拓展延申,培养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课文知识的拓展,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我会引导学生课前对海鸥这种鸟类的资料进行收集。同学们了解了最基本的资料后就会激起对海鸥其他的方面更深入了解的兴趣,也因此激发他们自由深入阅读的欲望,如海鸥的习性,每年的迁徙路线等这些方面都是增加阅读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自然而然地进行课外阅读,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由此及彼,在学习这课的同时,同学们还会对本课中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生平进行了解,从老人资料的介绍中,学生们更能深切地感悟老人爱动物的真挚情感,从而对老人产生敬佩,也使本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只要我们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他们也会用爱来回报我们,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在课文资料拓展的阅读中,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知识在不知不觉中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记得有一位当代著名教育家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必然高。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总之,从小培养同学们爱读书的习惯,就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使之得以顺利完成人生重要的学习历程,不断地成长,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云才 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能力的策略 [J]广东教育.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