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赏识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廖亚君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赏识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应用,教学中,我们应在基于关爱和尊重的前提下理性的、有度的进行激励,但同时,也不能一味的赏识而拒绝批评。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策略;应用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更乐意在被表扬、被点赞中扬起学习信息。正如常言所说:“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赞扬,生命就会舞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过于“应试化”,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课堂氛围、激励评价等手段的应用,更要创新策略,让赏识策略进课堂,从而为学生学习成功,感受进步提供良好策略支撑。特别是在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今天,我们更应应用这种策略,让学生幸福学习脸绽放于课堂中。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赏识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策略应用之前提
学生不再是接受式的被灌对象,是课堂学习主体,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点拨者角色,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实践化的意义。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作为面对面的双方,我们教师应该多关爱和尊重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这样,赏识策略的应用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策略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赏识的力量大不大,不是看我们是如何评价激励的,而是看学生获得赏识的过程是否很艰难。实践告诉我们,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是没有多大激励性的,也没有谁会去珍惜。因此,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为此,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应用赏识策略,我们应遵循这两大原则。
(一)增强赏识指导性。有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二)增强学习启迪性。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思维,开发他们智力,挖掘他们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提倡赏识并不等于拒绝批评——赏识策略应用的重要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应用赏识策略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要知道,“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为此,我们应做到惩罚有方,批评有度。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科学有效地实施赏识策略。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理念背景下,赏识策略应用越来越广泛。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课外语文,2015年。
[2]姜建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新课程,2014年。
[3]孙浩,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法”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
[4]何玉华,析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6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策略;应用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更乐意在被表扬、被点赞中扬起学习信息。正如常言所说:“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赞扬,生命就会舞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过于“应试化”,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课堂氛围、激励评价等手段的应用,更要创新策略,让赏识策略进课堂,从而为学生学习成功,感受进步提供良好策略支撑。特别是在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今天,我们更应应用这种策略,让学生幸福学习脸绽放于课堂中。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赏识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策略应用之前提
学生不再是接受式的被灌对象,是课堂学习主体,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点拨者角色,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实践化的意义。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作为面对面的双方,我们教师应该多关爱和尊重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这样,赏识策略的应用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策略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赏识的力量大不大,不是看我们是如何评价激励的,而是看学生获得赏识的过程是否很艰难。实践告诉我们,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是没有多大激励性的,也没有谁会去珍惜。因此,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为此,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应用赏识策略,我们应遵循这两大原则。
(一)增强赏识指导性。有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二)增强学习启迪性。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思维,开发他们智力,挖掘他们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提倡赏识并不等于拒绝批评——赏识策略应用的重要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应用赏识策略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要知道,“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为此,我们应做到惩罚有方,批评有度。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科学有效地实施赏识策略。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理念背景下,赏识策略应用越来越广泛。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课外语文,2015年。
[2]姜建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新课程,2014年。
[3]孙浩,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法”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
[4]何玉华,析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