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润物细无声

【作者】 方景梅

【机构】 广东省肇庆鼎湖逸夫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班级文化对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影响

  摘 要: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铸造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文化、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人际关系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铸造整洁优美的环境文化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
  优美的教室环境文化对教育产生促进作用。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不是目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教育契机,它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一)建设一个整洁文明的班级环境。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我很注意对学生进行保洁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环境文化的基础,有了这个“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
  (二)充分挖掘教室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有效地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每一学期我都对课室进行精心设计、布置,让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价值。例如,墙壁上贴着一幅幅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独出心裁的“每周一星”宣传栏,别具一格的竞赛台展示着全班同学的各种竞赛情况,“成长屋”反映每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月一期的黑板报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选一句代表班级的座右铭……这些布置无不激励着同学们携手共进。
  实践表明,优美的班级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养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班集体的积极情感,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优美的班级环境文化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
  二、营造文明高尚的精神文化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风和集体的意识能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强的推动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想方设法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我不仅真心爱护着班里的每位学生,还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平时经常表扬那些能关爱、帮助别人的学生。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使师生感情加深,班级凝聚力增强。确立班级的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每次组织竞赛活动前,我都要在班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班上的优势所在,大家共同来确定本次参赛活动的奋斗目标,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在活动中以班级的荣誉来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此种种方法,为的是让班级精神文化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使学生之间紧密团结,高度信任,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二)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是文明史上的奇葩。班级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传统文化教育,就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俗话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善用情境,抓住时机,教育将无处不在。”所以,教师要善于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健康正义精神的熏陶。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背记名人格言的活动:每天让学生轮流在板报一角写一则格言警句,要求全体同学背熟记牢。这不仅让学生感受语文文化的精髓,而且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以人为本、诚信待人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才是教育的成就。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感情的归属,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例如,结合妇女节、母亲节,我要求学生为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给母亲一句问候,送一束鲜花,并开展以妇女节、母亲节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班级,关心集体,关心学校,进而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能源危机等问题。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引导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
  (四)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制约着同学们的价值取向,规范着同学们的行事原则。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具有班集体特色的典型和榜样。我面向全班学生,不只以成绩论典型,将视线投向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只要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事迹就推广宣扬,我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等树立积极向上的舆论。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班级精神文化不断地强化和弘扬
  班级活动能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发挥特长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班级精神文化。
  1.组建班级文化团体,如板报小组、写作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班级文化团体从文化和舆论导向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我非常重视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利用多种渠道增添各种文化设施:如创办班级图书角、编写班刊、组建班级文学社、增设宣传栏等。
  2.开展辅导活动,整合班级团体力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个别咨询固然重要,但发动全班学生给予帮助,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我根据班级中部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主题班会,围绕主题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共同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共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会如何处事、助人,形成有效的互助态势,借助这种反复性的相互作用,改变他人,也改变自己。
  3.举行丰富的科技文体活动。每周的活动课,我都会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科技活动:踢毽子、跳绳、打篮球、诗朗诵、做手工或手抄报等。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生活丰富了,信心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团结互助和比学赶超的合作竞争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保障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整套具有约束性、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即班级的制度文化。因此,我注重育人环境的同时,更注重制度约束的育人功效,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保证班级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一)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首先注意从实际出发。例如,我在每一个学期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始学教育,制定有效的班级制度,相应的日常评比制度,或者给每一名学生打分,然后进行评比。这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随着班级秩序的稳定,我就组织学生及时调整班级制度,内容以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为主。其次注意充分发扬民主。班级制度是要求班级全体学生都必须遵守的约定,所以,我注重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改班级制度,这样的班级制度才得以有效实施。
  (二)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再好的制度若不能落实也只是“空中楼阁”。例如班级的值日制度、出勤制度、作业制度、自习纪律的规定等必须要有专人负责检查落实,且做到日清日结,再辅以教师相应的耐心的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培养得力小助手,落实班干责任制。我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鼓励为原则,培养班干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我还定期召开班干部工作会议,通过总结,指导帮助班干部克服在工作中的困难,提高他们在同学们心中的威信。
  2.严明公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个班往往慢进生犯错多,优生犯错少,但不管谁犯错,都应严明公正。但是,同样是处罚,慢进生和优生也要区别对待。例如,当问题先在优生身上出现时,我则先严罚优生:优生作业马虎应付就要求他重做;纪律差时,我先批评班干部……我想这弦外之音,慢进生是感觉得出来的,他们会认为老师公正严明,所以对老师心悦诚服,其自身缺点自然有所收敛。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每个学生的心。
  3.以鼓励为原则,实行德育加分制。对于同学们的良好表现,进步表现,某一好人好事,某方面成绩突出的,我都给予及时的鼓舞、表扬,并在学生德育方面加分。这目的在于尊重学生人格,欣赏其闪光点,激励其进步,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到一个最高点,让学生享有如沐春风的感受,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
  面对丰富的班级制度文化,学生学习吸收内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四、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催化剂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班级就能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这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教育引导学生相互间要热情交往沟通、以诚相待、宽容谅解,使班级形成了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我们只要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班级文化这块土壤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齐学仁:《精神家园共营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0——64
  [2]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8——102
  [3]张仁贤:《心灵启示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75——113
  [4]彭智勇,钟型泰:《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