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 建
【机构】 西藏昌都市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我们应加强策略创新,摈弃传统“讲+译”模式,尽可能让学生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文言文学习乐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言文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提高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言文教学,不仅有利于传承我们优秀文化,强化学生审美情感培养,还能发展语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奉行的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教学理念,总是借助教参让学生背词语解释、背语句译文。这样的教以及其引导下的学,无疑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显然是劳苦效微,看不到成功,让人失去信心。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一改前策,运用多种方法施教,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言文教育。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兴趣激发,增强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学中我们也应落实这种理念,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是情内驱。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我们首要任务不是把课文教完而赶进度,而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时,就用利用这个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教学,而是带领学生跟着课文内容一点点地进入到故事中。当看到剑掉进河中时,大家都很焦急,我并没有立刻展开后面的学习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文章中已经描述了故事发生的情节,面对这个情景,如何能够从河里找到剑,大家纷纷展开探讨,一段时间后,学生们陆续有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直接跳到河中就能找到剑,也有学生考虑到了水的流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彼此间还有不小的争论。就在学生们变得焦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后面的文展开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后面的文段理解起来会更顺畅,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法指导,授予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习成功的保障。在新时代的今天,对于培养竞争型人才,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语文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不教就要先教,教他方法”文言文教学也应该这样“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预习文言文、如何朗读文言文、如何理解文言文等等。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如何生字、通假字等特殊字的读音,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应深入地学习了解相关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指导,甚至参与学生的预习中去。
三、注重实词教学,加强新旧联系
语文是一门渐进性很强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种更需要日积月累,文言词语教学更是如此,分实词和虚词,虚词数量有限,常见意思也较少,而实词数量多,义项复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常用实词,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旧带新,新旧对比,古今对比,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①以旧带新。我们不仅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异”,还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同”,“异”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难点,“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到哪里去找这个“同”呢?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里找,如学习《隆中对》中的“此用武之国”一句时,我首先叫学生解释“北国风光”的“国”,使学生知道“此用武之国”中的“国”和“北国风光”的“国”字词义相同,即“地方”的意思。②新旧比较。一词多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困难。要掌握一个词语的多种解释,我采取新旧比较,词义辨析的方法。如学习《捕蛇者说》,在解释“去”时,我着重联系旧知识,使学生掌握古今词义的不同,然后作为新知识积累下来。待到学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岳阳楼记》)则着重于比较,通过辨析,让学生掌握“去”有“离开”、“除去”等不同解释;③古今对照:学习文言文,归根结蒂,是为了提高理解阅读和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
四、强化多读成诵,加强学生记忆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多读成诵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当然记诵也是有方法的,①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②问答法。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③连贯法。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总之,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愿学学、乐学,并授以学法,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文言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蓝秋燕,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
[2]韩忠玉,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革新,2008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提高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言文教学,不仅有利于传承我们优秀文化,强化学生审美情感培养,还能发展语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奉行的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教学理念,总是借助教参让学生背词语解释、背语句译文。这样的教以及其引导下的学,无疑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显然是劳苦效微,看不到成功,让人失去信心。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一改前策,运用多种方法施教,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言文教育。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兴趣激发,增强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学中我们也应落实这种理念,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是情内驱。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我们首要任务不是把课文教完而赶进度,而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时,就用利用这个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教学,而是带领学生跟着课文内容一点点地进入到故事中。当看到剑掉进河中时,大家都很焦急,我并没有立刻展开后面的学习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文章中已经描述了故事发生的情节,面对这个情景,如何能够从河里找到剑,大家纷纷展开探讨,一段时间后,学生们陆续有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直接跳到河中就能找到剑,也有学生考虑到了水的流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彼此间还有不小的争论。就在学生们变得焦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后面的文展开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后面的文段理解起来会更顺畅,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法指导,授予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习成功的保障。在新时代的今天,对于培养竞争型人才,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语文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不教就要先教,教他方法”文言文教学也应该这样“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预习文言文、如何朗读文言文、如何理解文言文等等。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如何生字、通假字等特殊字的读音,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应深入地学习了解相关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指导,甚至参与学生的预习中去。
三、注重实词教学,加强新旧联系
语文是一门渐进性很强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种更需要日积月累,文言词语教学更是如此,分实词和虚词,虚词数量有限,常见意思也较少,而实词数量多,义项复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常用实词,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旧带新,新旧对比,古今对比,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①以旧带新。我们不仅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异”,还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同”,“异”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难点,“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到哪里去找这个“同”呢?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里找,如学习《隆中对》中的“此用武之国”一句时,我首先叫学生解释“北国风光”的“国”,使学生知道“此用武之国”中的“国”和“北国风光”的“国”字词义相同,即“地方”的意思。②新旧比较。一词多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困难。要掌握一个词语的多种解释,我采取新旧比较,词义辨析的方法。如学习《捕蛇者说》,在解释“去”时,我着重联系旧知识,使学生掌握古今词义的不同,然后作为新知识积累下来。待到学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岳阳楼记》)则着重于比较,通过辨析,让学生掌握“去”有“离开”、“除去”等不同解释;③古今对照:学习文言文,归根结蒂,是为了提高理解阅读和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
四、强化多读成诵,加强学生记忆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多读成诵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当然记诵也是有方法的,①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②问答法。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③连贯法。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总之,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我们就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愿学学、乐学,并授以学法,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文言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蓝秋燕,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
[2]韩忠玉,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革新,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