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作者】 黄 超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是关于语言和文字,还关系到人文哲学和历史道德等多方面。因此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与其他学科相比就要讲究艺术性和针对性,这样可以鼓励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自觉地去学习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的提问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提问;策略探讨
  中学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接受的灌输式教学,代之以探究式学习、启发性教学,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展开主体参与与积极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与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能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提问,掌握学习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学习。
  一、做好设计问题的工作
  备课往往比讲课更重要,只有经过耐心的琢磨与沉淀,教师才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课堂。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那么如何给学生释疑解惑呢?人教版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多年的打磨才运用于实践当中的,其中的文章十分贴合初中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在设计有关问题时,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文章的结构,去增强提问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主题,但是一旦问题设置不好,就容易误导学生,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这对于教师的考验较大。教师要真正做好细致、充分的备课工作,选择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他刻画了一个祥林嫂的形象。教师可以先领学生通读课文,然后给学生一些可以思考的空间:你认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章有一个更透彻的把握。
  二、激发学生的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学生们认真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求知欲和不懈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们有了提问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被家长和老师鼓励和表扬,使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这样也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认真的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例如用赞美性的语言和肯定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增加学生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信心。即使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老师也不应该多加指责,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学生们乐于学习的表现。在这种被激励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提问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学生们的学习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三、教师自己需要掌握好提问原则
  对于提问来说,这是一种非常考验教师水准和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好,就可以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而对于学生而言,只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那么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会有高昂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自身就要掌握好对学生提问的原则,切记提出与课文毫不相关的问题。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在人教版九年上册的课文中,有一篇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根据课程要求,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课文,从而达到让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以及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诗文的结构限制,文学功底相对没有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先问学生知不知道雪景是怎样的,然后一步步由浅入深问学生有谁了解这篇诗文的写作背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将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和课文一起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的记忆深刻。
  四、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换一种方式如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五、恰当进行评价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当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简洁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会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扬的语言,时间长了,学生都明白“大家都好”,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要不得。如果学生回答分析的比较到位,要不吝词藻地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比较困难,可以换个角度,启发提问。例如在教授“麻雀”一文时请同学圈划体现麻雀特点的语句,并简单赏析交流。我在班内巡视时,发现一个成绩较差、听课效率低的男生圈划了“麻雀是对人类依赖性最强的鸟类。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类屈服的鸟类!”于是请他起身大声朗读。他朗读了此句,并表示只是喜欢“不屈服”一个词而已。我抓住他谈及的“喜欢‘不屈服’”一词,明确这是麻雀一大特点,表扬他能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并在朗读时注意重读,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提醒他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为己所用。一向埋头不语的他一改常态,认真地听着记着,甚至自己举手主动发言交流。我提倡教师应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价,“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里,客观中肯并带有鼓励的评价,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最好奖赏。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动力,促进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控,一个问题如果提得好,提得有趣,就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向学生指明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沉浸在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思考中去,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连接课与课之间(即课堂导入)、课堂教学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过渡性提问)的纽带,并能让学生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课堂效果,从而更有效的实现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艾麦提江·斯迪克.开启思考的钥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4).
  [2]巢爱媛.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5(02).
  [3]毛道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