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理解翻译古诗文字词的两个新方法

【作者】 周颖全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们在吟诵诗词、阅读古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言字词障碍。在30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两个理解翻译古文字词的新方法:
  一、组词法
  1.直接组词。就是直接以古汉语的单音节字词作为现代汉语词语的词素进行组词。例如将《捕蛇者说》中“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的“更”、“役”、“复”、“赋”,分别直接组词为“更换”、“差役”、“恢复”、“赋税”。全句就译为“更换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将《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自”、“避”、“乱”、“率”、“妻”、“子”、“绝”、“境”,分别直接组词为“自己”、“躲避”、“战乱”、“率领”、“妻子”、“孩子”、“与世隔绝”、“境地”。全句译为“(桃花源人)自己说(他们)的前辈人躲避秦代的战乱率领妻子孩子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境地。”
  2.辗转组词。就是在以古文单音节字词作词素进行组词的基础上,再用新近组词词语的某个字作词素,再次或多次组词,然后从中选取一个词语来准确理解或翻译该古诗文语句。例如,《离骚》中“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的“心”,先组词为“心情”,再以“心情”的“情”作词素,再次组词为“民情”。全句译为“就怨楚王糊涂啊,他始终不能体察民情。”
  《逍遥游》中“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的“穷”、“发”、“广”,先分别组词为“穷尽”、“毛发”、“宽广”,再分别以“穷尽”、“毛发”、“宽广”三个词语中的“尽”、“毛”、“宽”作词素再次组词为“极尽”、“不毛之地”、“宽大”,再以“极尽”中的“极”作词素组词为“极端”,全句就译为“在那极端荒凉的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个深海,是天池。有种鱼在天池里,那鱼宽大数千里。”
  《廉颇蔺相如传》中“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严”,先组词为“尊严”,再以“尊严”的“尊”作词素组词为“尊重”,全句译为“是尊重大国的威望来表示敬意呀。”
  二、推测法
  1.根据古文语段上下文相对位置的字词含义或用法,推测理解未知字词的含义及用法。王勃“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中的“目”,由前文“望”推测,“目”也该是“远望”“遥看”的意思。
  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察”,由上文“观”推知,“察”的词义也是“观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中的“一”与下文“齐”对应,都该是“把……看作一样”或是“把……看作相等”的意思。
  张衡“通五经,贯六艺”的贯,由前文“通”推知,“贯”也该是“精通”的意思。
  2.根据相同或相近语音推测。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该字的读音判断,此字可能是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字的含义。如蒲松龄《狼》中“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止”,应该是“只”。《送东阳马生序》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的“支”应是“肢体”的“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畔”,应是“背叛”的“叛”。《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应是“早”。《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应是“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涂”,应是“路途”的“途”。《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该是“本性”的“性”。《促织》中“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应是“才”。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测。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幼时即嗜学”的“嗜”,应该是“喜好”。“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致”,该是“得到”的意思。《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蕃”,该是“繁”“多”的意思。《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就是下文所说的“未能远谋”,是不能长远考虑而目光短浅的意思。《游褒禅山记》中“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窈”,从后文的“好游者不能穷也”“拥火以入”推知,“窈”该是指“深远幽暗”。《过秦论》“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的“叩”,从后文“攻秦”推测,“叩关”不是把守关隘,而是“进攻”函谷关。
  4.根据偏旁部首推测。
  (1)偏旁部首有“目”“见”的字词,一般跟“眼睛”或眼睛的部位、动作有关,再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可推知其具体含义。范仲淹“满目萧然”的“目”,就是“眼睛”。辛弃疾“遥岑远目”的“目”,是观看的“看”。“范增数目项王”的“目”,是用眼睛给人暗号。樊哙“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中的“瞋”,是“发怒时瞪大眼睛”的神态。“眦”下文有“裂”,该是眼皮吧?查阅资料获悉,“眦”指“眼角”。当然,考试的时候,不能查阅资料,推测法就很实用了。
  《核舟记》中“(佛印)矫首仰视”的“视”,是指“抬头看”。《曹刿论战》中“吾下视其辙,望其旗靡”的“视”,该是“低头看”“察看”。《促织》中“方共瞻玩,一鸡瞥来”中的“瞻”,是“观看”;“瞥”是“短时看”。“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中的“觇视”,应是“悄悄地察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中的“觇”,该是“观看”。小老虎“蔽林间窥之”和吴均《山中杂记》“竹林窥落日”中的“窥”,都指“从林间缝隙往外看。”
  范仲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览”,应该是“看到”“看见”“观赏”的意思。《兰亭集序》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览”,则是“看书的看”;“览者”,即“读者”。
  范仲淹“予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就是“看”,是表达看法的“看”,是“发现”。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观”,该是“观望”“瞭望”。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观”,该是“看书”的“看”,是“阅读”。
  陶渊明“眄庭柯以怡颜”中的“眄”,应是在室内向屋外“侧脸斜眼看”的神态。王勃“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目”中的“睇”“眄”,应该是“抬头远看”。
  “相如持璧睨柱”中的“睨”,该是“斜眼看着”的神态。
  《观潮》中“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中的“睹”,应该是“看得见”“看得清楚”的意思。
  (2)偏旁部首有“口”、“齿”、“言”(简化字写作“讠”)的字词,一般跟“吃”、“喝”、“说话”等嘴部或嘴部活动或发出声响有关。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中的“噬”,应该是“咬”或“吃”的意思。“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以及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中的“啖”,应该是“嚼着吃”。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中的“啮”,应该是“吃、喝”。《捕蛇者说》中的“异蛇”“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啮”,应是“咬”的意思。《促织》“张尾伸颈,直龁敌领”中的“龁”,应是“咬住”。
  描写鸟类鸣叫的词语有“鸣”“啼”“唱”“啭”“语”“号”等,如陶渊明诗句“鸡鸣桑树颠”和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张继的诗句“月落鸟啼霜满天”和白居易的诗句“杜鹃啼血猿哀鸣”,苏轼的“休将白发唱黄鸡”,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居易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李白诗句“但闻悲鸟号古木”。
  写兽类鸣叫:《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李白诗句“萧萧斑鸟鸣”、《黔之驴》“驴一鸣”的“鸣”;陶渊明诗句“狗吠深巷中”的“吠”;《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的“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的熊“咆”、龙“吟”;《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虎“啸”、猿“啼”。这些字词都以“口”作部首,分别描写了相关动物的鸣叫,同时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作者特定的感情。
  古人写人用嘴发声的字词就太多了。《孔雀东南飞》中“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白居易诗句“梦啼妆泪红阑干”中的“啼”,都指人“发声地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劝告”、“谏”是“建议”;“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是“公开指责”,“讥”是“含蓄地批评”。《孔雀东南飞》中“堂上启阿母”的“启”,偏旁有“口”,再从语境分析,句中的“启”应该是“告诉”意思。“多谢后世人”的“谢”,是“告诉”。《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的“诣”,部首为“讠”,课本注释为“到”,可从偏旁部首和具体语言环境推测,应该跟说话有关。经查,篆文指出“‘诣’的‘言’,‘询问’;‘旨’,想法、思想。造字本义:拜访讨教,寻求见解。”《说文》指出“‘诣’,因问候而到访。”可见,“诣太守”的“诣”应该指“到……去拜访讨教”为妥。
  (3)偏旁部首有“手”、“扌”的字词,一般跟手或手做的动作有关。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和白居易诗句“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掩”,都指用手“抹眼泪”的“抹”。《荆轲刺秦王》中“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的“把”,该是“抓”“抓住”的动作;“揕”应该指“刺”。刘兰芝母亲“阿母大拊掌”中的“拊”,是气愤又伤心地拍击手掌的动作。卫律吓唬苏武“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该是“比划”的动作。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应该是用手举起挥舞长鞭等动作。李白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的“扪”,应该是“举手摸”“伸手摸”的动作。白居易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拢”、“捻”、“抹”、“挑”,是一系列弹奏琵琶的不同动作。王勃“披绣闼,俯雕甍”的“披”,是用手开门的动作。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应是“手牵手”的动作。
  (4)偏旁部首有“走”、“之”(辶)、“止”、“足”(?)、“彳”的字词,一般跟腿脚或腿脚的活动或腿脚活动的道路有关,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可推知其意。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弃甲曳兵而走”的“走”,在古代表示“逃跑”。“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步”,是指走路时两足之间的距离。《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是“去”“到”的意思。《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的“赴”,指“拿着武器冲锋陷阵”。王勃“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是“小步走”。《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之外”的“趋”,是“小跑”“奔赴”的意思。《促织》中“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的“超”虽然本意是“挥手叫着追赶”,但本句“超”跟后文“跃”相呼应,都表示“快速地跳。”“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中的“逐”,表示“追捕”;“趁”是“抓紧时机追赶。”《五柳先生传》中“亲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的“造”,是“前往拜访”。《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的“遁”,由“辶”和“盾”两个偏旁构成,原本表示“持盾而逃”,此句中则是“跑去隐藏”。《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的“逸”,由“辶”和“兔”两个偏旁构成,原来表示“野兔逃跑”,此句之中则是“隐藏”之意。《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适”,部首为“辶”,表示“前往”“到……去”的意思。《过秦论》中“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逡”“巡”“进”,都跟“走”有关。“逡”是“退着走”,“巡”是“四处走动观察”,“逡巡”则是“徘徊不前”,就是“不敢进”。“进”是“往前走”。“秦有余力致其弊,追亡逐北”中的“追”,是“急速缉捕逃亡的人”,“逐”也是“追捕”。原来,“追”指急速缉捕逃犯;“逐”指追捕兽类;“进”指追捕鸟类。杜甫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的“连”,是“到”“走到”的意思。《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跂”,指抬起脚跟只有脚前掌着地的动作。“项王按剑而跽”的“跽”,是由盘腿而坐后的两膝着地起身的动作。《诗经·氓》中“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徂”,部首为“彳”,与行走有关,原来“徂”就是“去”“往”的意思,此句中引申为“嫁与”。《促织》中“于蒿莱中侧听徐行”的“行”,是“走”;“徐”是“缓慢稳妥地行走”。
  (5)偏旁部首有“心”、“忄”、“”的字词,一般跟心理活动有关,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可推知由“心”或“忄”“”组合而成的字词含义。《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愠”,部首为“忄”,“愠”表示“恼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惑”,偏旁有“心”,“惑”表示“头脑不清醒”“糊涂”的意思。《愚公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中的“惩”,是“心里苦闷”的意思。《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悌”,由“忄”和“弟”两个偏旁构成,表示“对兄长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的“怿”,是“乐意”“高兴”的含义。《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的“慕”,偏旁有“”,“慕”是“崇拜”“敬仰”的心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怆”,从部首“忄”和后文“涕下”推测,应该指“内心极度悲伤”。
  (6)偏旁部首有“纟”、“衣”(衤)、“巾”的字词,一般跟线绳织物有关。《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绮”、“缨”、“缊”,部首都是“纟”,它们该是织物类。再从语言环境分析,“绮”与“绣”相并,“缨”修饰“帽”,“缊袍”与“敝衣”相对,于是推知,“绮”应该是“有花纹的丝织品”,“缨”应该是“帽带”,“缊”应该是“旧絮”“破布”“乱麻”之类。《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衿”,由“衤”和“今”两个偏旁构成,指“衣领”,句中代指思念的人。岑参诗句“狐裘不暖锦衾薄”的“锦”,偏旁有“钅”、“巾”,“锦”是用金丝线织成的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7)偏旁部首有“山”的字词,一般跟山有关,联系语境可推知其含义。郦道元《三峡》中“重岩叠嶂”的“嶂”,是高险如屏阻挡视野的高山或山峰。“春冬之时……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的“巘”,指山顶或代指山。《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岫”,是“有洞穴的山”。《蜀道难》中“畏途巉岩不可攀”的“巉”,部首为“山”,再由后文“不可攀”“岩”推测,“巉”应为“险峻陡峭的山岩。”辛弃疾词句“遥岑远目”的“岑”,应指远处的山。
  (8)偏旁部首有“竹”(“?”)、“艹”、“木”的字词,往往跟竹木制品有关,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可推测由“竹”或(“?”)“艹”“木”作偏旁部首构成的字词含义。《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中的“柝”,部首为“木”,又能发声,它该是古代军队传递信号的梆子。
  《诗经》中“参差荇菜”的“荇菜”,部首为“艹”,又因其与“在河之洲”“左右流之”有关,由此推知其为水草。“采薇采薇,薇亦柔止”中的“薇”,部首为“艹”,再从“君子之车”“载饥载渴”等语言环境推想,“薇”应该是一种可供食用的陆生植物。“尔卜尔筮”的“筮”,由“?”“巫”两个偏旁构成,再联系到“卜”推测,“筮”可能是用于巫术活动的竹签。
  《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的“筑”,部首为“?”,可以击拍,推知其为竹制的打击乐器。《孔雀东南飞》中“十五弹箜篌”的“箜篌”,部首为“?”,前文有“弹”,推知其为竹制的弦乐器。
  《苏武传》中“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的“檠”,偏旁有“木”,再联系到后文的弓弩推测,“檠”应该跟弓弩有关;原来“檠”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它在此句之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矫正”。
  杜甫诗句“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的“榼”,部首是“木”,上文有“倾”,下文有“莫辞酒味薄”,推知“榼”是盛酒的木质容器。
  (9)部首偏旁有“门”的字词,一般跟门、房有关,再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可推测其含义。《孔雀东南飞》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阁”,部首为“门”,阁上有门,阁里有床,表明这“阁”是卧室。“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阁”,与“仕宦”有关,表明这“阁”是官署的房子。《滕王阁序》中“披绣闼,俯雕甍”的“闼”,部首为“门”,前文“披”表示用手打开,这“闼”应该是门。“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的“闾阎”二字,部首为“门”,应该是门,然而后文的“扑地”怎么能跟“门”搭配呢?应该代指房屋。“怀帝阍而不见”中的“阍”,部首为“门”,前文有“帝”,推知该指“宫门”,而“帝阍(宫门)”之前有“怀”,难道“怀念”的是门吗?显然,这“帝阍”代指的是皇宫里的人。
  当然,有些字也以“门”作偏旁,如“问”“闻”,但这些字只是用“门”作声音旁罢了。
  ……
  如此等等,根据偏旁部首和上下文意推测古代诗文字词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毫无根据地胡乱猜想。平常读书,要勤于查阅资料。但在考试严禁查阅资料的特殊情况下,运用“推测法”理解翻译古代诗文字词不失为“投机取巧”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