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作者】 吴筱琦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完全预设的。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预设”之外的“小插曲”,令一些老师感觉措手不及。其实,在我看来,面对这些小插曲,作为老师完全不必惊慌,因为如果你从容一探,你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以下,就我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小插曲谈几点感悟吧。
一、捕捉“错误”——让思维海阔天空。
一般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前预设引领学生思维,从而一步步展开教学。同时希望学生能顺着自己预设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所谓“课上得很成功,学生配合得很默契”。
这里的“默契”就是学生回答都是正确的,同时又是老师的预设所需要的。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同一问题,常常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思维结果。有的可能“正中老师下怀”合乎预设轨道,有的勉强凑合,当然,难免也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
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教师往往会故意回避,有的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否定。殊不知,如果此时你能迅速捕捉一些错误结果,再追根溯源,或顺势引导,不仅可以使错者本人理清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使其余学生感觉海阔天空。
案例 记得我讲《位置》一节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弄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课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主题图,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认识了“西北”这一方向,“通桥在学校的西北面”,剩余的内容基本采用放手让学生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模仿着图上的几个建筑间的位置关系,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我一看还有“学校东南面的体育场”没人说到,于是就指指体育场问:“这个……呢?”其中有一个学生抢着说:“学校在体育场的东南面”。他对方位是认识的,但在表达时对于“参照物”这一概念却缺乏认识。此时我捕捉住这一有价值的“错误”,在保护该生自尊的同时让大家一起来“辩一辩”。我说:“你用了东南面这个词,学得真快!请坐。那么谁在谁的东南面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一下。”这样一来就把研究的方向转向了学生比较模糊的“参照物”上,从而让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看来错例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呀。
二、善待“错误”——让自信自由放飞。
在一些课上,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令其坐下再想想,而不让其陈诉理由。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防止学生出错,久而久之,学生不敢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无法获取课堂上的真实信息,很多没有暴露的问题都转移到了课后。课堂看似进展顺利,实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
案例 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让学生判断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结果有个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以为沿对角线对折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缺乏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是很正常的。针对这种错误,我微笑着说:“用你们桌上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再告诉我。”通过操作,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道理。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错误或产生了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而不闻。要知道,“错误”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凭借它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所以,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经常以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自己的错误,甚至欣赏这些错误。
三、关注“错误”——让理解清晰透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加分析,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教师如能对症下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错误都能有效地加以纠正。
案例 在教学《厘米、分米、米》后,我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一个游泳池水深180( )。”有的同学填“米”,有的填“分米”,究其原因,学生对长度单位表象不清晰,针对学生的错误,我让学生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提醒大家设计游泳池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大家想想,多深的游泳池才合适、安全。让学生结合大人的身高与游泳池水深不能相差太大。所以应填“厘米”。
四、转化“错误”——让疑惑柳暗花明。
新课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案例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引入课题之后,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把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填入表中。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一道题:用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不料,一部分学生答“围成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或“围成的长方形长16厘米,宽1厘米”。这时,我意识到前面教的“周长”“面积”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于是,我便把刚才这道“开放题”暂时放下,临时设计了一道题:看下面的两个图形,完成下面的作业。
(1)用色笔描出它们的周长,并分别算出周长是多少厘米?
(2)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并画成小正方形表示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也相等吗?
这样的调整,使学生先弄清单一的、基础的知识,再解决灵活的、综合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预先写教案是很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学习的情况经常与预定的有些差距。当学生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或出了差错时,对知识的追求特别强烈,探索的兴趣特别浓厚。此时,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因材施教的课堂。
“拨开云雾见明月”,“彩虹总在风雨后”。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更显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具灵性和个性。如果我们能用心关注一些看似“脱轨”的“小插曲”,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开满鲜花,柳树成荫。
一、捕捉“错误”——让思维海阔天空。
一般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前预设引领学生思维,从而一步步展开教学。同时希望学生能顺着自己预设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所谓“课上得很成功,学生配合得很默契”。
这里的“默契”就是学生回答都是正确的,同时又是老师的预设所需要的。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同一问题,常常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思维结果。有的可能“正中老师下怀”合乎预设轨道,有的勉强凑合,当然,难免也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
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教师往往会故意回避,有的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否定。殊不知,如果此时你能迅速捕捉一些错误结果,再追根溯源,或顺势引导,不仅可以使错者本人理清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使其余学生感觉海阔天空。
案例 记得我讲《位置》一节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弄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课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主题图,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认识了“西北”这一方向,“通桥在学校的西北面”,剩余的内容基本采用放手让学生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模仿着图上的几个建筑间的位置关系,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我一看还有“学校东南面的体育场”没人说到,于是就指指体育场问:“这个……呢?”其中有一个学生抢着说:“学校在体育场的东南面”。他对方位是认识的,但在表达时对于“参照物”这一概念却缺乏认识。此时我捕捉住这一有价值的“错误”,在保护该生自尊的同时让大家一起来“辩一辩”。我说:“你用了东南面这个词,学得真快!请坐。那么谁在谁的东南面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一下。”这样一来就把研究的方向转向了学生比较模糊的“参照物”上,从而让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看来错例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呀。
二、善待“错误”——让自信自由放飞。
在一些课上,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令其坐下再想想,而不让其陈诉理由。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防止学生出错,久而久之,学生不敢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无法获取课堂上的真实信息,很多没有暴露的问题都转移到了课后。课堂看似进展顺利,实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
案例 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让学生判断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结果有个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以为沿对角线对折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缺乏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是很正常的。针对这种错误,我微笑着说:“用你们桌上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再告诉我。”通过操作,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道理。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错误或产生了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而不闻。要知道,“错误”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凭借它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所以,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经常以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自己的错误,甚至欣赏这些错误。
三、关注“错误”——让理解清晰透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加分析,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教师如能对症下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错误都能有效地加以纠正。
案例 在教学《厘米、分米、米》后,我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一个游泳池水深180( )。”有的同学填“米”,有的填“分米”,究其原因,学生对长度单位表象不清晰,针对学生的错误,我让学生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提醒大家设计游泳池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大家想想,多深的游泳池才合适、安全。让学生结合大人的身高与游泳池水深不能相差太大。所以应填“厘米”。
四、转化“错误”——让疑惑柳暗花明。
新课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案例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引入课题之后,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把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填入表中。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一道题:用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不料,一部分学生答“围成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或“围成的长方形长16厘米,宽1厘米”。这时,我意识到前面教的“周长”“面积”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于是,我便把刚才这道“开放题”暂时放下,临时设计了一道题:看下面的两个图形,完成下面的作业。
(1)用色笔描出它们的周长,并分别算出周长是多少厘米?
(2)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并画成小正方形表示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也相等吗?
这样的调整,使学生先弄清单一的、基础的知识,再解决灵活的、综合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预先写教案是很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学习的情况经常与预定的有些差距。当学生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或出了差错时,对知识的追求特别强烈,探索的兴趣特别浓厚。此时,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因材施教的课堂。
“拨开云雾见明月”,“彩虹总在风雨后”。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更显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具灵性和个性。如果我们能用心关注一些看似“脱轨”的“小插曲”,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开满鲜花,柳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