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
【作者】 成宇凤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有数学就一定有数学文化。要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既有科学的认知,又有各方面体验,并感受数学文化。
关键词:学生;数学学习;数学文化
有数学就有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形成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经历”和“体验”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有科学的认知,又有各种体验,并感受数学文化。本文对如何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文化进行了简单分析。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不仅缘于它的独特性,而且与其它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更缘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数学学科在自然与社会邻(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充满力量及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是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来探讨数学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渗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极力打造教育文化品牌,开展各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简单的数字、公式、符号、各种规则,也要探究数学学习方法、思想及精神意义等,这也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超越。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认识自然界,尽快的适应社会及日常交际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勇于进取,谦虚谨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及审美观,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认识数学之美。数学精神是理性的,是崇高的,但同样存在一种独特的美,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质与修养来领悟数学文化的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它,去挖掘它,去体味数学之美。具体而言,数学的美是“实实在在”,而并非“空穴来风”,如它体现在内容结构上,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到统一整齐的公式结构,再到典型奇特的数学模型等都酝(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之美。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的对称之美、变幻与和谐之美。
2、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数学意识与观念体现在对数字、符号、空间、意识、推理能力等的认识,如下对符号感的认知,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规律变化、程序方法的解决等都需要用符号来解决和转换。对于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符号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和认识,是数学符号学习的重点,从起初学生对一个特定的数的认识到用字母来表示一定的数,是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育视角,结合实际让学生来理解并予以升华到数学文化的高度,让他们感受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趣味和意义,并建立数学符号的认知。例如:对加法结合律a+(b+c)=(a+c)+b,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的符号表示,与符号变换的表达演绎,让学生完全知晓这里a、b、c可以代表任意实数,令其认识数学符号的本质与意义。
3、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探索精神。
例如可举行以下课堂活动以渗透文化教学:①举行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讲述数学家成长的艰辛历程及数学思想形成的曲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能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它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学习进步的榜样。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比赛。比如比赛内容:某种规格的铁棒原材料每根长10m,现需要这种铁棒长为4m的28根,长为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几根原材料?怎样切割?让学生通过建立铁棒的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也学习一下科学家们的探讨精神。③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原理与规律等,亲自动手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量一量,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更使得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文化素养。
4、数学是一门问题解决的学科,问题解决是教学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现生活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折扣问题时,结合节日期间商家搞促销活动的实际。课前让学生了解促销方式并收集相关信息。课堂上汇报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如:恒源祥毛衣原价380元,折扣率70%,现价266元;天歌牌儿童羽绒服原价290元,打六八折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折扣率?原价、折扣率、现价这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提出什么建议?随后让学生操作计算,利用清单中的数据任意选择一种商品进行验证。然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快过年了老师准备用2000元钱给父母、女儿和一个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想选择以下商品:茶具,英雄钢笔,公文包,保暖内衣,健康药枕等(给出原价和折扣率)让学生设计组合,买什么合适,总价在2000元左右。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出各自的购物方案,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应用数学的良好意识,进一步了解生活,熟悉生活、逐步学会生活,从而领略数学文化的魅力。
三、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1、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的普遍模式都是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课堂训练及课后习题练习来巩固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现在很多学者意识到这种数学教学的弊端,极力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现实中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老师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度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也导致学生们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有所偏差。怎样把数学文化的精神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引导数学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2、小学数学文化教学中的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不仅因当前教育机制的问题,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教师、教科书的研制方面等。首先,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观,有的老师认为数学的重点是在于它的精确性及严密性,而忽略了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逻辑推理、猜想、假设、归纳等更为重要的方面,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教师数学知识的储备问题,教师必须具备足够多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数学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解读数学的本质及人文、社会价值,探求数学文化的理性美。其次,教科书的研制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形式过于呆板,只编写了简单的数学历史的知识,数学小故事,很多知识都很分散,没有集中在一起,教师很难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都总结到一起,这对数学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数学文化内涵丰富,如何以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及素养是极其重要的。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培养数学文化的思想意识,建立数学文化教学的途径是突破制约因素的着眼点。
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取决于对数学的认识、理解程度。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当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品味的体悟便水到渠成,自然显现。
关键词:学生;数学学习;数学文化
有数学就有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形成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经历”和“体验”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有科学的认知,又有各种体验,并感受数学文化。本文对如何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文化进行了简单分析。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不仅缘于它的独特性,而且与其它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更缘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数学学科在自然与社会邻(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充满力量及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是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来探讨数学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渗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极力打造教育文化品牌,开展各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简单的数字、公式、符号、各种规则,也要探究数学学习方法、思想及精神意义等,这也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超越。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认识自然界,尽快的适应社会及日常交际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勇于进取,谦虚谨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及审美观,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认识数学之美。数学精神是理性的,是崇高的,但同样存在一种独特的美,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质与修养来领悟数学文化的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它,去挖掘它,去体味数学之美。具体而言,数学的美是“实实在在”,而并非“空穴来风”,如它体现在内容结构上,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到统一整齐的公式结构,再到典型奇特的数学模型等都酝(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之美。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的对称之美、变幻与和谐之美。
2、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数学意识与观念体现在对数字、符号、空间、意识、推理能力等的认识,如下对符号感的认知,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规律变化、程序方法的解决等都需要用符号来解决和转换。对于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符号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和认识,是数学符号学习的重点,从起初学生对一个特定的数的认识到用字母来表示一定的数,是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育视角,结合实际让学生来理解并予以升华到数学文化的高度,让他们感受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趣味和意义,并建立数学符号的认知。例如:对加法结合律a+(b+c)=(a+c)+b,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的符号表示,与符号变换的表达演绎,让学生完全知晓这里a、b、c可以代表任意实数,令其认识数学符号的本质与意义。
3、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探索精神。
例如可举行以下课堂活动以渗透文化教学:①举行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讲述数学家成长的艰辛历程及数学思想形成的曲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能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它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学习进步的榜样。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比赛。比如比赛内容:某种规格的铁棒原材料每根长10m,现需要这种铁棒长为4m的28根,长为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几根原材料?怎样切割?让学生通过建立铁棒的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也学习一下科学家们的探讨精神。③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原理与规律等,亲自动手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量一量,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更使得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文化素养。
4、数学是一门问题解决的学科,问题解决是教学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现生活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折扣问题时,结合节日期间商家搞促销活动的实际。课前让学生了解促销方式并收集相关信息。课堂上汇报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如:恒源祥毛衣原价380元,折扣率70%,现价266元;天歌牌儿童羽绒服原价290元,打六八折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折扣率?原价、折扣率、现价这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提出什么建议?随后让学生操作计算,利用清单中的数据任意选择一种商品进行验证。然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快过年了老师准备用2000元钱给父母、女儿和一个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想选择以下商品:茶具,英雄钢笔,公文包,保暖内衣,健康药枕等(给出原价和折扣率)让学生设计组合,买什么合适,总价在2000元左右。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出各自的购物方案,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应用数学的良好意识,进一步了解生活,熟悉生活、逐步学会生活,从而领略数学文化的魅力。
三、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1、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的普遍模式都是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课堂训练及课后习题练习来巩固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现在很多学者意识到这种数学教学的弊端,极力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现实中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老师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度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也导致学生们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有所偏差。怎样把数学文化的精神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引导数学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2、小学数学文化教学中的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不仅因当前教育机制的问题,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教师、教科书的研制方面等。首先,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观,有的老师认为数学的重点是在于它的精确性及严密性,而忽略了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逻辑推理、猜想、假设、归纳等更为重要的方面,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教师数学知识的储备问题,教师必须具备足够多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数学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解读数学的本质及人文、社会价值,探求数学文化的理性美。其次,教科书的研制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形式过于呆板,只编写了简单的数学历史的知识,数学小故事,很多知识都很分散,没有集中在一起,教师很难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都总结到一起,这对数学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数学文化内涵丰富,如何以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及素养是极其重要的。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培养数学文化的思想意识,建立数学文化教学的途径是突破制约因素的着眼点。
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取决于对数学的认识、理解程度。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当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品味的体悟便水到渠成,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