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散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 陈 曦
【机构】 湖北省恩施市新塘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散文是中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具有自身的艺术特征。教好散文要了解其作为文学体裁所固有的艺术特征,在明确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探讨
任何一位读者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属于灵魂的殿堂。散文在写作上有着狭义和广义的分别,狭义散文常以独立文学体裁的形式出现,与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而广义散文则是拥有十分宽广的覆盖面,即使科技论文、应用文案亦可采用散文的写作手法,可以说除了诗歌之外,任何文学体裁都能够以散文的方式书写。
一、适当使用导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优秀的散文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重视所有的环节。下面,主要介绍两种散文课堂导入法:一是问题导入法;在散文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提问的主要内容是和散文相关,而且又不会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使用该种方式进行课堂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以“雪”为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在散文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问,如南北方的雪景有什么不同之处,在你心中最美的雪景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在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后,在进行教学。二是影片导入法;在散文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播放和散文相关的视频,首先让学生观看,然后在引入散文教学。在学生学习“雪”之前,可以用短片播放的形式播放几段有关雪景的视频,让美丽的雪景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散文的美,并可以让这种美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散文是枯燥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散文教学的导入方面,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尽量让学生在散文教学开始前就能够认真学习散文,这样才能极大提高散文教学效率。
二、重视朗读,让学生体味散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周颐认为真正的解读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也就是说,真正理解了一篇散文应该是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
三、寻找文脉,把握作者意图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可以从文章的脉络入手,顺着文章的脉络进行推敲,寻找文章的文眼,从而把握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内涵。首先,抓住文章的文眼。一般情况下,构思精妙,充满意境的散文都有文眼,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也就是文眼,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文眼有可能是一句话,也有可能是一个词语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个景物,这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来看的,其次,找出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立意。在散文中,结构是文章的框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一般情况下,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就能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布局,体会到文章的“神”,更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散文阅读中,我们通常会见到以下几种线索,以事物为线索,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对小弟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反思,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摧残;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从作者出门到走上那座古桥,走进那片森林等等,以作者的活动为线索,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自然乐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还有以时间、空间等为线索的散文,通过找出文章的线索,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欣赏散文,体验情感
散文总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创设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并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形,以及对“我”的几次流泪的刻画。对于这些描述,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生活中的经验,去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内心牵挂与情感的不忍,以及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这样,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就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接着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就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五、在生活中体验,彰显散文之幽
散文的学习更像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沉浸式教学中强调的就是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尤其是文章的情感中。无论是“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中那种细腻的情愫,还是“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中的那种畅快欢愉,从散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充分的彰显散文之幽,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触。沉浸式散文教学也需要立足于生活,毕竟生活是所有一切活动的归宿。散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活。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秀的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宽容的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及方向。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挑战;生活又不是真的如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这取决于生活中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有怎样的品质陪伴帮助他走过生活中的重重关卡,经历生活中的苦辣后最终领略到生活的甘甜。
散文是书写美好的文章,不仅要求文字华丽,其句段意思也需耐人深思。所以散文的教学不仅是技巧和知识的传递,亦需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字中的美好,只有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具备书写散文的能力。其实教育并没有特定的形式,任何方式之下都能够收获到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A版,2016(4).
[2]江锦财.浅谈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J].读书文摘,2016(36).
[3]代晓奎.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5(2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探讨
任何一位读者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属于灵魂的殿堂。散文在写作上有着狭义和广义的分别,狭义散文常以独立文学体裁的形式出现,与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而广义散文则是拥有十分宽广的覆盖面,即使科技论文、应用文案亦可采用散文的写作手法,可以说除了诗歌之外,任何文学体裁都能够以散文的方式书写。
一、适当使用导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优秀的散文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重视所有的环节。下面,主要介绍两种散文课堂导入法:一是问题导入法;在散文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提问的主要内容是和散文相关,而且又不会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使用该种方式进行课堂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以“雪”为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在散文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问,如南北方的雪景有什么不同之处,在你心中最美的雪景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在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后,在进行教学。二是影片导入法;在散文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播放和散文相关的视频,首先让学生观看,然后在引入散文教学。在学生学习“雪”之前,可以用短片播放的形式播放几段有关雪景的视频,让美丽的雪景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散文的美,并可以让这种美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散文是枯燥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散文教学的导入方面,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尽量让学生在散文教学开始前就能够认真学习散文,这样才能极大提高散文教学效率。
二、重视朗读,让学生体味散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周颐认为真正的解读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也就是说,真正理解了一篇散文应该是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
三、寻找文脉,把握作者意图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可以从文章的脉络入手,顺着文章的脉络进行推敲,寻找文章的文眼,从而把握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内涵。首先,抓住文章的文眼。一般情况下,构思精妙,充满意境的散文都有文眼,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也就是文眼,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文眼有可能是一句话,也有可能是一个词语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个景物,这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来看的,其次,找出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立意。在散文中,结构是文章的框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一般情况下,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就能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布局,体会到文章的“神”,更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散文阅读中,我们通常会见到以下几种线索,以事物为线索,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对小弟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反思,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摧残;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从作者出门到走上那座古桥,走进那片森林等等,以作者的活动为线索,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自然乐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还有以时间、空间等为线索的散文,通过找出文章的线索,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欣赏散文,体验情感
散文总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创设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并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形,以及对“我”的几次流泪的刻画。对于这些描述,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生活中的经验,去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内心牵挂与情感的不忍,以及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这样,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就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接着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就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五、在生活中体验,彰显散文之幽
散文的学习更像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沉浸式教学中强调的就是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尤其是文章的情感中。无论是“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中那种细腻的情愫,还是“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中的那种畅快欢愉,从散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充分的彰显散文之幽,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触。沉浸式散文教学也需要立足于生活,毕竟生活是所有一切活动的归宿。散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活。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秀的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宽容的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及方向。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挑战;生活又不是真的如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这取决于生活中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有怎样的品质陪伴帮助他走过生活中的重重关卡,经历生活中的苦辣后最终领略到生活的甘甜。
散文是书写美好的文章,不仅要求文字华丽,其句段意思也需耐人深思。所以散文的教学不仅是技巧和知识的传递,亦需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字中的美好,只有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具备书写散文的能力。其实教育并没有特定的形式,任何方式之下都能够收获到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A版,2016(4).
[2]江锦财.浅谈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J].读书文摘,2016(36).
[3]代晓奎.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