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应对学生的课堂生成
【作者】 黄丽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翠屏区天立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一个个难以预料的,节外生枝,出乎意料,老师们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围绕着学生问题渐行渐远,迷失了方向,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面对课堂教学生成资源时,我们应充分预设,在倾听过程中,敏锐的捕捉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把有价值的意外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充分体现老师的教育智慧,在不经意间过渡到要讲的内容,不远离主题,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的展示。
关键词:学生;课堂生成
目前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老师们该如何把握、提炼、重组和调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一堂堂高校、智慧、灵动的课堂,是最值得我们研讨的问题。
一、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现象一:有的对生存问题用“我们课后再来研究”做挡箭牌。
现象二:有的使用教师的权威粗暴打断,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
现象三:有的一出现生成,则围绕着学生问题渐行渐远,让学生牵着教师的鼻子走。
从现象一、二,我们看到,当很多教师在面对一个个难以预料的“节外生枝”、“出乎意料”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现象三,我们看到,由于有的老师曲解了生成的含义,往往不辨优劣,不问好丑,只要一有课堂生成就如获至宝,紧抓不放,急急忙忙的抛弃掉预设的教案,随声附和,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果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这三种现象如果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使我们的教学误入表面光鲜而实际低效的怪圈。
二、应对的策略
那么,在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时,我们应如何应对?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以求匡正。
策略一,充分预设,沉着接招。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讲到“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时,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我觉得此处写的不够真实,不是说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既然离敌人很近,为什么敌人闻不到呢?
我当时一愣,随即镇定下来,说:“是啊,那我们再次来仔细阅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均回头读文,后来,我适时引导,得出了这样的答案:课文中说“付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相比之下,说明敌人离邱少云要远一些。课文中又说火苗烧得枯黄的茅草必必剥剥的响,可以想见,那时空气中充满了弹药气味和茅草燃烧的气味,60米以外的敌人是分辨不清青棉布焦味的。问题解决了,我顺势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反思这个环节,我认为:教学作为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理性清晰的思考与安排。学生对文章的课题、中心句、教学重难点、含蓄处、空白处、意境深处等进行多元解读时会产生哪些问题?会生成哪些情感体验?教师都要进行预设,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多进行些隐形设计、软设计,以便在学生意外问题出现时,能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
策略二,机智驾驭,善于引导。
前不久我在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课堂上,我引领学生走进老人与海鸥之间,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老人喂食,海鸥送老人......许多语句我与学生有共鸣,但唯有一处出乎了我的意料。
在我准备进入这节课的收尾工作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老人在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了。”
我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文章前面说“听说他们先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他一定是病得很难受,知道他的时日不多了,他现在一定很难受。
我感慨地接了一句:说得真好。随即启发道:是呀,老人那时是多么希望能有时间去看海鸥,去看滇池呀!所以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海鸥,眼里带着企盼。再读这句话你会感悟到老人在企盼着。
老人那淡淡的忧伤,但又有着强烈的企盼,这份感悟不是我给予的,是学生读到的。
这个环节我想到教学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但是课堂的“首席”在课堂中还必须有一股“霸气”,需要去引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对学生回答精妙简要的点拨,这种点拨有时是概括强调,有时是追问,补充,有时是价值引导。他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恰当地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质疑中、想象中、对话中生成建构。在倾听过程中,敏锐的捕捉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把有价值的意外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我想,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课堂也将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策略三:迅速判断,灵活归队。
一次,我在听别人上《虎门销烟》时,老师教学到第五自然段: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的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200万斤鸦片烧了整整23天,而且烟渣都冲入大海,这样会对空气及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下面的其他学生也窃窃私语。)
师:(我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课后我们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而讨论这个问题好吗?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他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上面的这位老师就在不经意间过渡到了要讲的内容上,这做法对于课堂上的应急处理来说还是可取的。一般而言,学生所提问题可以分为有效、一般、无效三类。面对后两类问题,教师应能迅速判断,灵活地让无价值的问题思维归队,机智地让其回到教学的正常轨道上来。当然对于这个问题,还可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污染,应该怎么做?我想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是有悖于教材和教师的意图,但他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远,破解课堂生成低效难题[j].教育科学论坛,2013,(1):38-39。
[2]袁莉红,课堂生成在“尴尬”的“灵动”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3) 19-20。
[3]娄桂英,教学中的课堂生成问题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562-563。
[4]周日山,课堂生成:对话、认同、交流与碰撞[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2,(3) 62-63。
关键词:学生;课堂生成
目前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老师们该如何把握、提炼、重组和调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一堂堂高校、智慧、灵动的课堂,是最值得我们研讨的问题。
一、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现象一:有的对生存问题用“我们课后再来研究”做挡箭牌。
现象二:有的使用教师的权威粗暴打断,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
现象三:有的一出现生成,则围绕着学生问题渐行渐远,让学生牵着教师的鼻子走。
从现象一、二,我们看到,当很多教师在面对一个个难以预料的“节外生枝”、“出乎意料”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现象三,我们看到,由于有的老师曲解了生成的含义,往往不辨优劣,不问好丑,只要一有课堂生成就如获至宝,紧抓不放,急急忙忙的抛弃掉预设的教案,随声附和,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果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这三种现象如果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使我们的教学误入表面光鲜而实际低效的怪圈。
二、应对的策略
那么,在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时,我们应如何应对?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以求匡正。
策略一,充分预设,沉着接招。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讲到“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时,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我觉得此处写的不够真实,不是说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既然离敌人很近,为什么敌人闻不到呢?
我当时一愣,随即镇定下来,说:“是啊,那我们再次来仔细阅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均回头读文,后来,我适时引导,得出了这样的答案:课文中说“付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相比之下,说明敌人离邱少云要远一些。课文中又说火苗烧得枯黄的茅草必必剥剥的响,可以想见,那时空气中充满了弹药气味和茅草燃烧的气味,60米以外的敌人是分辨不清青棉布焦味的。问题解决了,我顺势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反思这个环节,我认为:教学作为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理性清晰的思考与安排。学生对文章的课题、中心句、教学重难点、含蓄处、空白处、意境深处等进行多元解读时会产生哪些问题?会生成哪些情感体验?教师都要进行预设,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多进行些隐形设计、软设计,以便在学生意外问题出现时,能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
策略二,机智驾驭,善于引导。
前不久我在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课堂上,我引领学生走进老人与海鸥之间,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老人喂食,海鸥送老人......许多语句我与学生有共鸣,但唯有一处出乎了我的意料。
在我准备进入这节课的收尾工作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老人在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了。”
我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文章前面说“听说他们先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他一定是病得很难受,知道他的时日不多了,他现在一定很难受。
我感慨地接了一句:说得真好。随即启发道:是呀,老人那时是多么希望能有时间去看海鸥,去看滇池呀!所以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海鸥,眼里带着企盼。再读这句话你会感悟到老人在企盼着。
老人那淡淡的忧伤,但又有着强烈的企盼,这份感悟不是我给予的,是学生读到的。
这个环节我想到教学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但是课堂的“首席”在课堂中还必须有一股“霸气”,需要去引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对学生回答精妙简要的点拨,这种点拨有时是概括强调,有时是追问,补充,有时是价值引导。他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恰当地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质疑中、想象中、对话中生成建构。在倾听过程中,敏锐的捕捉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把有价值的意外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我想,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课堂也将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策略三:迅速判断,灵活归队。
一次,我在听别人上《虎门销烟》时,老师教学到第五自然段: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的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200万斤鸦片烧了整整23天,而且烟渣都冲入大海,这样会对空气及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下面的其他学生也窃窃私语。)
师:(我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课后我们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而讨论这个问题好吗?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他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上面的这位老师就在不经意间过渡到了要讲的内容上,这做法对于课堂上的应急处理来说还是可取的。一般而言,学生所提问题可以分为有效、一般、无效三类。面对后两类问题,教师应能迅速判断,灵活地让无价值的问题思维归队,机智地让其回到教学的正常轨道上来。当然对于这个问题,还可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污染,应该怎么做?我想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是有悖于教材和教师的意图,但他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远,破解课堂生成低效难题[j].教育科学论坛,2013,(1):38-39。
[2]袁莉红,课堂生成在“尴尬”的“灵动”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3) 19-20。
[3]娄桂英,教学中的课堂生成问题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562-563。
[4]周日山,课堂生成:对话、认同、交流与碰撞[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2,(3)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