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晁晓飞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巨大,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增加课堂容量的重要工具。但要获得高效,同时也要把握一个适当使用的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高度的概括性、良好的交互性已俨然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学习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科学实验表明,一般情况下,12岁以下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5分钟左右,在良好的组织下,小学高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可保持到30-40分钟。课堂上,仅凭教师的讲述和组织,是很难强有力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时牵引着学生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通过恰当地运用声音、动画、图片、视频等材料,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学习内容,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我在执教《鸟的天堂》静态描写时,在师生实现了与文本的交流后,播放了壮观的榕树视频,并配以教师的情感朗读,虽然耗时不足两分钟,但即刻引起了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勿需教师多说一个字,这株茂盛的大榕树都刻进了每一个孩子的脑子里;在学习榕树动态描写前,我用了近一分钟时间播放了榕树上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在整个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整个课堂完全是学习型的课堂。
二、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成为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追逐,花了很大力气,费了很多口舌,但效果仍不理想。原因在于没有先进手段支撑,语文难点知识的抽象性不易让学生感受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还能动感化、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这样,突破教学难点就显得轻松,不费时间,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在教学重难点处使用课件的真正原因。因为其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解决疑难。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感受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是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就可制作精美的动画图片让学生感受黄蝴蝶金光灿灿、彩蝶五彩斑斓、翩翩起舞的美丽、给学生创设情境,体验感受,突破重难点。又如,在《船过三峡》一文教学中,由于课文的语言文字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到文章内容。为此,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三峡的山、水、船各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时虽能模仿课文对山奇、水急、船险进行描述,但理解得不够深刻,只停留在表象。这时播放一段游船经过三峡时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一下,他们就很容易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山奇、水急、船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如,在讲授《草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教师可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吻合的视频片段,教学时让学生边欣赏边体味。当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就会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关键内容。这样教学,教学难点被快速突破,让学生在同样的课堂时间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感受,有了更多的学习收获。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前者是教学量的问题,后者是教学质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增加量与提高质似乎是存在矛盾的,然而实际上二者也是可以统一的,并且是有科学依据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大脑获得信息的数量与大脑的亢状态是成正比例的。课堂上新的知识点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处于一种亢奋、活跃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的大脑亢奋,思维活跃,所以能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知识点,加大教学容量。课堂上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张驰有度地贯穿在一起,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相信很多喜欢音乐、文学或者电影的人都同意这个观点:节奏对它要表达的事物本身具有的价值是同等重要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节奏感强、层次分明的课堂有利于帮助学生清理知识点,连接知识线、构建知识网,以达到系统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我在执教《鸟的天堂》时,就尝试了在课堂上增加学习的容量。我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执教第二课时时,给学生制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背诵经典段落;体会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的学习目标。实践证明: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绝大多数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交流中,如沐春风、如行流水,轻松地实现了学习目标。当然这个量的增加也是适度的,不可认为越多越好,过大的学习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身心疲乏,滋生厌学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虽然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但也仅能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和手段。为此,我们在让它发挥以上优越性的同时,也要尽拒地克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看准时机,适当使用,不能单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脱离了教学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上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教师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上,而不是课件的制作上。教师绝对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应当适度地选择应用,并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课件,以适应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以服务教学为前提,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切实关注课件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屈惠芳,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4年。
[2]杜娟,借助多媒体优化低段语文课堂[J].科教新报,2010年。
[3]洪涛,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高度的概括性、良好的交互性已俨然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学习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科学实验表明,一般情况下,12岁以下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5分钟左右,在良好的组织下,小学高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可保持到30-40分钟。课堂上,仅凭教师的讲述和组织,是很难强有力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时牵引着学生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通过恰当地运用声音、动画、图片、视频等材料,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学习内容,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我在执教《鸟的天堂》静态描写时,在师生实现了与文本的交流后,播放了壮观的榕树视频,并配以教师的情感朗读,虽然耗时不足两分钟,但即刻引起了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勿需教师多说一个字,这株茂盛的大榕树都刻进了每一个孩子的脑子里;在学习榕树动态描写前,我用了近一分钟时间播放了榕树上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在整个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整个课堂完全是学习型的课堂。
二、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成为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追逐,花了很大力气,费了很多口舌,但效果仍不理想。原因在于没有先进手段支撑,语文难点知识的抽象性不易让学生感受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还能动感化、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这样,突破教学难点就显得轻松,不费时间,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在教学重难点处使用课件的真正原因。因为其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解决疑难。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感受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是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就可制作精美的动画图片让学生感受黄蝴蝶金光灿灿、彩蝶五彩斑斓、翩翩起舞的美丽、给学生创设情境,体验感受,突破重难点。又如,在《船过三峡》一文教学中,由于课文的语言文字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到文章内容。为此,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三峡的山、水、船各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时虽能模仿课文对山奇、水急、船险进行描述,但理解得不够深刻,只停留在表象。这时播放一段游船经过三峡时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一下,他们就很容易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山奇、水急、船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如,在讲授《草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教师可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吻合的视频片段,教学时让学生边欣赏边体味。当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就会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关键内容。这样教学,教学难点被快速突破,让学生在同样的课堂时间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感受,有了更多的学习收获。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前者是教学量的问题,后者是教学质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增加量与提高质似乎是存在矛盾的,然而实际上二者也是可以统一的,并且是有科学依据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大脑获得信息的数量与大脑的亢状态是成正比例的。课堂上新的知识点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处于一种亢奋、活跃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的大脑亢奋,思维活跃,所以能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知识点,加大教学容量。课堂上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张驰有度地贯穿在一起,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相信很多喜欢音乐、文学或者电影的人都同意这个观点:节奏对它要表达的事物本身具有的价值是同等重要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节奏感强、层次分明的课堂有利于帮助学生清理知识点,连接知识线、构建知识网,以达到系统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我在执教《鸟的天堂》时,就尝试了在课堂上增加学习的容量。我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执教第二课时时,给学生制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背诵经典段落;体会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的学习目标。实践证明: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绝大多数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交流中,如沐春风、如行流水,轻松地实现了学习目标。当然这个量的增加也是适度的,不可认为越多越好,过大的学习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身心疲乏,滋生厌学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虽然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但也仅能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和手段。为此,我们在让它发挥以上优越性的同时,也要尽拒地克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看准时机,适当使用,不能单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脱离了教学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上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教师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上,而不是课件的制作上。教师绝对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应当适度地选择应用,并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课件,以适应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以服务教学为前提,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切实关注课件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屈惠芳,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4年。
[2]杜娟,借助多媒体优化低段语文课堂[J].科教新报,2010年。
[3]洪涛,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