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探寻

【作者】 李 强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中心镇民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是奠基数学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情境教学、直观教学、营造氛围、质疑探究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之在兴趣内驱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主动发挥主体作用。有了这样的动力支撑,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策略。
  一、新课导入注重情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新教材是以“生活——数学”为主线、“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要求,遵循教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因材施教,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姓‘王’,谁能又快又好地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试一试,想一想,谈一谈。然后再出示:“北京故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为新课教学作了铺垫,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
  二、新知传授注重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成功进入数学课堂。不可否认,多媒体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是传统媒体手段不可比拟的,不仅具有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能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来负载呈现,更能使枯燥的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可感,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方面,更是强大不可比拟。表现为既能够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让老师节约时间,又能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并且容易接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讲轴对称》时,利用Flash软件可以把生活中的许多图案翻转,对折得到轴对称图形。这就让学生在“重合”中轻易理解了“对称”这个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好Flash、PPT、几何画板这几个软件,不仅可突显丰富的色彩与变化、运动,还能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呈现出来。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继续做出直线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又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师先在银幕上把一个小孩的头像作两次变化,让学生观看放大的头像和缩小的头像,并问学生这是同一个小孩吗?老师抓住学生这个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就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们厌学数学的态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了数学学习也是这么有趣味的。
  三、氛围营造民主和谐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建设一个和谐民主的互动平台,是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的首要要求,也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和蔼可亲,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又要走下讲台去亲近学生,学会用学生的思维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肯定鼓励,认真解答,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荒谬或者是不可思议,也应肯定这种质疑的精神。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他们的过失,给学生改进的时间和机会,多给予激励和赞美,使学生自然消除错误,乐于钻研,要善于边上课边调整教学内容,善于聆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新鲜感、满足感和愉悦感。
  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数学的心脏,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释疑过程中的探究学习,更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忌平铺直叙地讲解,要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使之产生要解疑的探究欲望。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出了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估算。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补“0”后能除尽,第三题则是补多少个“0”,也无法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甚至抱怨地说:这第三道题算到哪辈子才能完呀?当教师估计到全班学生都已经算到了第三道题,并产生了很大的困惑时,认为最佳的教学时机已到。教师是在学生“愤悱”之时,便可开始新知识的教学了,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已强烈,就能主动去探究学习了。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落实到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从“数学现实”出发,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葵,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J].华章,2011年。
  [2]洪善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J].现代阅读,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