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皮影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作者】 张小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特有戏剧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古老的剧种,提起它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它就是被世界公认的“电影鼻祖”——皮影。外国人称之为“比金子还贵重。”“魔术般、闪电般的艺术”。
关键词:皮影;小学美术;探索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一种文化学习。教师必须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美术学习,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今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学生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美术教师应当挖掘优秀文化,利用好民间优秀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
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特有戏剧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古老的剧种,提起它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它就是被世界公认的“电影鼻祖”——皮影。外国人称之为“比金子还贵重。”“魔术般、闪电般的艺术”。这个古老剧种在中华大地上吟唱了2000 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新课标的实施为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提供了契机。新课标增加了“综合.探索”这一学习内容,它既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来考虑,也从超学科的角度来考虑。规定了美术与文学,美术与戏剧、舞蹈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同时还规定了校本课程作为教材进入教学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皮影戏包括绘画、雕刻、诗歌、舞蹈等成分。它的表演讲求唱、拿、贴、彩。这些离不开美术、音乐、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的参与和支持。它的声、光、电的效果又与物理学密不可分。是能超越学科教学范畴的、并能延伸到学校生活之外,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成为国际交流的平台。皮影是工艺美术中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形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它是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绘画、工艺美术、雕刻等)的结合。它的造型别致、镂工精细、色彩鲜艳。皮影人物虽然是平面的,但它的图案和花纹富有立体感,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奇珍。它的设计、制作可以融美术学习领域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是美术学科中“综合.探索”的好内容,也是可以利用与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好教材。
于是学校把皮影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到小学美术课教学之中。这里所说的“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通过教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皮影一个与学生交朋友的机会,培植出新的观众群体。为皮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的、活态的保护提供了可能。
皮影进课堂首先要做好软件准备。有些知识需要从新认识和学习。一方面需要向皮影老艺人请教表演皮影的技巧、技能;另一方面要阅读有关皮影的书籍资料,观看皮影影碟,学习了影人的操纵,剧本的编写等。其次要做好硬件准备,包括学校出资制作了影窗,购买了乐器、照明设备等。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乐,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小学生对事物有好奇心,教学中应该利用好这一点。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通过研究发现,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为重要。美术新课标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首先将皮影作为“欣赏.评述”的内容引进美术课堂。皮影鲜艳明快的色彩、多变鲜活的人物造型,一出现在欣赏课上,就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非常喜爱这种艺术,甚至有人提出购买收藏的要求。可见学生的兴趣已经激发出来了,这时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将教学带入下一环节——教学生制作皮影。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想尝试、尝试,一显自己的身手。制作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制作动物开始,再到制作现代人物、传统人物。按照画影样——过画稿——剪刻——上色——涂蜡(上油)最后订缀的工艺顺序教给学生制作方法。并指导雕刻技巧既怎么下刀、运刀,怎样留断口等。现在很多学生能刻制出较好的皮影作品,为此学校还专门组织了一次设计制作比赛,收到许多作品,评比时,有的评委老师竟不相信那些皮影作品是学生制作的。那些作品确实有些专业的味道,做工很精细,色彩涂得也不错。
传统美术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学法指导。也就是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把自己得到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学生缺乏自主参与,教学效果往往不好。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多种影人让学生观察。学生从影人造型、色彩等方面去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在以竞赛的形式把结论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既学到了知识又点击了快乐。
学校是民族艺术的热土,皮影戏的教学,一定能在学生心中播洒下艺术的种子。让皮影这一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闪出夺目的光芒。必将谱写出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伟大乐章。
关键词:皮影;小学美术;探索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一种文化学习。教师必须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美术学习,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今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学生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美术教师应当挖掘优秀文化,利用好民间优秀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
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特有戏剧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古老的剧种,提起它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它就是被世界公认的“电影鼻祖”——皮影。外国人称之为“比金子还贵重。”“魔术般、闪电般的艺术”。这个古老剧种在中华大地上吟唱了2000 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新课标的实施为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提供了契机。新课标增加了“综合.探索”这一学习内容,它既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来考虑,也从超学科的角度来考虑。规定了美术与文学,美术与戏剧、舞蹈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同时还规定了校本课程作为教材进入教学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皮影戏包括绘画、雕刻、诗歌、舞蹈等成分。它的表演讲求唱、拿、贴、彩。这些离不开美术、音乐、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的参与和支持。它的声、光、电的效果又与物理学密不可分。是能超越学科教学范畴的、并能延伸到学校生活之外,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成为国际交流的平台。皮影是工艺美术中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形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它是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绘画、工艺美术、雕刻等)的结合。它的造型别致、镂工精细、色彩鲜艳。皮影人物虽然是平面的,但它的图案和花纹富有立体感,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奇珍。它的设计、制作可以融美术学习领域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是美术学科中“综合.探索”的好内容,也是可以利用与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好教材。
于是学校把皮影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到小学美术课教学之中。这里所说的“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通过教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皮影一个与学生交朋友的机会,培植出新的观众群体。为皮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的、活态的保护提供了可能。
皮影进课堂首先要做好软件准备。有些知识需要从新认识和学习。一方面需要向皮影老艺人请教表演皮影的技巧、技能;另一方面要阅读有关皮影的书籍资料,观看皮影影碟,学习了影人的操纵,剧本的编写等。其次要做好硬件准备,包括学校出资制作了影窗,购买了乐器、照明设备等。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乐,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小学生对事物有好奇心,教学中应该利用好这一点。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通过研究发现,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为重要。美术新课标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首先将皮影作为“欣赏.评述”的内容引进美术课堂。皮影鲜艳明快的色彩、多变鲜活的人物造型,一出现在欣赏课上,就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非常喜爱这种艺术,甚至有人提出购买收藏的要求。可见学生的兴趣已经激发出来了,这时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将教学带入下一环节——教学生制作皮影。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想尝试、尝试,一显自己的身手。制作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制作动物开始,再到制作现代人物、传统人物。按照画影样——过画稿——剪刻——上色——涂蜡(上油)最后订缀的工艺顺序教给学生制作方法。并指导雕刻技巧既怎么下刀、运刀,怎样留断口等。现在很多学生能刻制出较好的皮影作品,为此学校还专门组织了一次设计制作比赛,收到许多作品,评比时,有的评委老师竟不相信那些皮影作品是学生制作的。那些作品确实有些专业的味道,做工很精细,色彩涂得也不错。
传统美术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学法指导。也就是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把自己得到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学生缺乏自主参与,教学效果往往不好。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多种影人让学生观察。学生从影人造型、色彩等方面去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在以竞赛的形式把结论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既学到了知识又点击了快乐。
学校是民族艺术的热土,皮影戏的教学,一定能在学生心中播洒下艺术的种子。让皮影这一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闪出夺目的光芒。必将谱写出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伟大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