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 王 凡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尽情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能自主地进行听、说、读、写实践,并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还给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能有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之发挥主体作用,就需要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学习自主权。而教师,就要从传统“教师中心论”中走出来,更新观念,发挥自身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平等中的首席等角色及作用,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虽然了穿了新鞋,但还是走的老路,讲解多,学生参与的少,这样的课堂“被动”成分明显,学生得不到应有发展。因此,真正能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还需要我们化教为导,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进行语文实践。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实践心得。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是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文本、理解内容的有效方式。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了学生必要的朗读环节,其“精彩”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作秀!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还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让语文课堂有朗朗读书声。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地听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并形成良好倾听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其不在考试范畴,很多教师对此忽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倾听能力培养就成为一纸空言。在全面践行新课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我们应正本清源,让语文教学真正担当起培养责任,让学生有良好的倾听理解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营造积极倾听的学习氛围,还要搭建平台,训练学生听力。一是开展听记训练。语言表达转瞬即逝,倾听者必须要专注认真倾听,抓住重点,快速思考。运用这种方法,意在锻炼学生边听、边记录、边思考的能力;二是开展听答训练。运用多媒体播放内容,可以设置成判断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听后进行回答。在教师口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抓住问题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以及倾听判断力;三是开展听后复述活动。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复述老师说过的内容,或同学刚刚的发言。这样的方式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印象,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此外也不失为检验学生倾听效果的好方法。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说
语文是我们母语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平台。作为一门语言实践工具,培养学生应用这项工具就需要我们真正认清语文的本质——语,即为口语,而文,即为书面文学。可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脱的重要义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就应搭建平台,让学生自由地说,以体现学生主体性,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正确做法。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古人说教学相长,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一言堂”成“群言堂”,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而作为教师,要搭建平台,找点适合学生话点的议题,组织学生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当然,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放开地写
厚重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写作功底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堂不断追问和反思的沉重话题。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能知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这一语道破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即一要“直抒情感”,“写出诚实的话”。二要“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教学生会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既然小学生作文要求抒发真情实感,那么,作文训练就要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常我们也不难发现,每当学生有话想说,不说不快时,只要引导得法,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写作动机和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积极想、大胆说,然后要求他把想过的、说过的写下来。这样做,即使年龄小,也不会感到为难。让学生放开地写,发挥主体功能,就是不受题材、体裁限制,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无拘无束地表达,使他们产生“倾吐”的强烈愿望。
总之,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作为一线语文教学实践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不再是传统“满堂灌”的执行者,而是一个服务于学的引领者。只有这样,才能去找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的教法,探寻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策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听、说、读、写实践,并获得有效发展,这本身就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吕丽娟,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J].新课程学习,2015年。
[2]王兴权,如何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J].教师,2010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还给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能有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之发挥主体作用,就需要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学习自主权。而教师,就要从传统“教师中心论”中走出来,更新观念,发挥自身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平等中的首席等角色及作用,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虽然了穿了新鞋,但还是走的老路,讲解多,学生参与的少,这样的课堂“被动”成分明显,学生得不到应有发展。因此,真正能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还需要我们化教为导,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进行语文实践。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实践心得。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是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文本、理解内容的有效方式。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一堂再“成功”的语文课如果剔除了学生必要的朗读环节,其“精彩”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作秀!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应还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让语文课堂有朗朗读书声。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地听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并形成良好倾听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其不在考试范畴,很多教师对此忽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倾听能力培养就成为一纸空言。在全面践行新课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我们应正本清源,让语文教学真正担当起培养责任,让学生有良好的倾听理解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营造积极倾听的学习氛围,还要搭建平台,训练学生听力。一是开展听记训练。语言表达转瞬即逝,倾听者必须要专注认真倾听,抓住重点,快速思考。运用这种方法,意在锻炼学生边听、边记录、边思考的能力;二是开展听答训练。运用多媒体播放内容,可以设置成判断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听后进行回答。在教师口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抓住问题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以及倾听判断力;三是开展听后复述活动。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复述老师说过的内容,或同学刚刚的发言。这样的方式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印象,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此外也不失为检验学生倾听效果的好方法。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说
语文是我们母语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平台。作为一门语言实践工具,培养学生应用这项工具就需要我们真正认清语文的本质——语,即为口语,而文,即为书面文学。可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脱的重要义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就应搭建平台,让学生自由地说,以体现学生主体性,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正确做法。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古人说教学相长,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就须打破“一言堂”成“群言堂”,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而作为教师,要搭建平台,找点适合学生话点的议题,组织学生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当然,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放开地写
厚重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写作功底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堂不断追问和反思的沉重话题。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除非必要之需求。能知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这一语道破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即一要“直抒情感”,“写出诚实的话”。二要“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教学生会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既然小学生作文要求抒发真情实感,那么,作文训练就要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常我们也不难发现,每当学生有话想说,不说不快时,只要引导得法,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写作动机和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积极想、大胆说,然后要求他把想过的、说过的写下来。这样做,即使年龄小,也不会感到为难。让学生放开地写,发挥主体功能,就是不受题材、体裁限制,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无拘无束地表达,使他们产生“倾吐”的强烈愿望。
总之,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作为一线语文教学实践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不再是传统“满堂灌”的执行者,而是一个服务于学的引领者。只有这样,才能去找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的教法,探寻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策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听、说、读、写实践,并获得有效发展,这本身就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吕丽娟,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J].新课程学习,2015年。
[2]王兴权,如何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J].教师,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