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地理实施“分层次”教学初探

【作者】 李维玢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面向多数前提下照顾少数,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正是分层教学的目的所在。
  布鲁姆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更加注重“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得到激励。
  传统的授课方式,虽能显示其巨大的优越性,但也暴露了它的局限性,例如,教学无视学生智力,心理发展变化不平衡而出现的差异。把他们长期禁锢在同一封闭的“模子”里,对不同的学生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同一进度、同一评价标准,特别是学生升入初中后,进一步扩大了两极分化,往往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为了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在同一班级授课,统一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探索。
  实施策略如下:
  根据接受性、发展性、激励性、集体性原则,将学生分组,每二桌四人一小组,好差生各一人,中等生二人,定期轮换组长,组长职责:检查学习情况,个别指导。小组内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进行学习竞赛,这样将全班分成十几个小组,按组就坐“划块而治”。每个小组由A、B、次B、C四名同学组成,A同学为小组长。座次相邻的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全班可分为8~9个大组。确定1人为大组长。
  这样就构成了“班组个体”三结合,教师和学习骨干双层管理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活动单位,只要能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自行运行,就能发挥出四种功能:①管理功能,在小组里,C层的学生代表教师的部分职责,负责对A、B层学生的辅导,并将每周的错题和难题汇集起来,将全组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反馈给老师。②激励功能,在小组活动中,组员可敞抒已见,互引思路,互授学法。通过互询和答辩,组员的认识得以深化,疑难得以消失,各层学生之间的“群体协作,优势互补”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小组活动对A、B层学生的激励作用特别强烈,他们在完成自己目标的“基本题”之后,常常要完成“加深题”和“拓展题”付出艰辛的努力,因而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总是闪现出“他行我为什么不行”的自强信念。③强化功能,在小组活动里,学生要互评互改,互导互学,这样就得使他们必须动手、动脑、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④德育功能,在小组活动里,学生们互助合作,有获取,也得有奉献,既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又要有谦逊好求,不甘落后的学习品质,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品格和交往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学步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范和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具有多阶段、多环节,不能一步到位的特点,它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它决定地理课分层次教学的成败。只有在有限的时空内,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全面协调学与教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才能兼顾各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地理课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启导)、竞练、评讲、互学、总结等环节。
  ①明确目标(启导),开讲时,以激趣法为主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明确本课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再进行集体授课,用讨论法学习新教材。
  ②竞练:学生以“层”为单位,以竞赛为形式展开自学活动,在各自目标的引导下,根据布置的练习题在同层次之间比答题速度,比答题质量。通过竞练,使学生快速进入亢奋的情绪状态去钻研教材,去完成学习任务。
  “启导”为“竞练”服务,惟其如此,个个学生就必须先认真听“导”,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能使学生产生“比”的动机,学习过程主动、紧张、有序,陪堂闲坐的现象就自然销迹。由于是分层定“度”,因层定“量”,而又留有余地,“上不封顶”,每层学生都能满负荷运转,又能当堂完成。
  ③评讲:第二课时开始后,教师以班集体为单位评讲分层竞练的结果,解释竞练中出现的共同疑难。由于是分层竞比,每一层都有一些学生获胜。成功者欢愉雀跃,信心大增,“失败”者蓄势自砺,寄希望于下一次。分层竟比,分层激励,利于调动各层学生的积极性。④互学:全班分十几个小组展开活动,以讨论各层学生在竞练中出现的不同疑难。由于“层差”悬殊,学生的疑难各不相同。通常的做法是把错题难题集中起来。由教师逐条讲解。这种做法既不经济,收效又甚微。实际上A层和B层绞尽脑汁,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C层学生就能给于恰当的解答。前者从后者那里获得弥补缺陷的思路和方法;后者从辅导前者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通过“群体协作”,达到“优势互补”。
  ⑤总结:教师引导全班梳理全课时的重点内容,解决各小组难以解决的“加深题”和“拓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