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计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聂艳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仙源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实际案例阐述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计算自学(预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计算能力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我校自2015年秋成立以来,在张清银校长的带领下,实施了以实效的课堂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集全校之力推进教研课题《实施结构化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实践研究》。我校确定的结构化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能确定明确的常规目标,运用相对固定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序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有高度的组织、明确的目标、常用的程序与方法。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能够自主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才知道要“到哪儿去”,努力的方向在何处,掌握了常用的程序与方法,学生才能有办法实现“怎样去那儿”,以最终达标学习目标。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实际案例阐述怎样将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计算自学(预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结构化学习”的自学(预习)模式
学生提前一天,严格按照“结构化学习册”上的自学要求认真进行课本自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每天放学前老师布置自学目标,并作简单要求,学生在家进行课前独立自学,搜集相关资料或记录下自己的疑问;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引导,就把自学环节放在课中进行),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自己的疑惑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在此环节学生必须做到读、画、写、说、练。
(一)读:学生读数学课本,可能好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数学书怎么读?有什么可读?数学例题读了以后还有老师什么事等等。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数学课本不仅可读,能读的东西还很多。我们是这样做的:先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读图,再读问题,最后读解决过程,至少先大声读三遍,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读的时候不能错读、多读、漏读,要注重理解。
(二)画:这里的“画”不是指画画的“画”,而是勾画的“画”,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在读第三遍后圈出出数字信息,并写出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用横线划出问题,并在横线下面标出是求什么,并框出出问题中的关键词。
(三)写:写什么呢?在此需要学生在读第四遍后做到以下几点:
1.把例题中的空缺填补完整。
2.你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请为书上的方法编上序号,继续编号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空白处。
3.完整读第五遍后在例题上面为本例题确定学习内容。
(四)说:结合我们学习册上自学环节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自己说一说或向家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练:根据自学完成相应的练习。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结构化学习(预习)单
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旧知链接:
1.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 )。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34÷6= 516÷12= 945÷7= 465÷62=
3.除数扩大到它的10倍,被除数也( ),商不变。
(二)严格按照自学常规要求学习教材第51页例2。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题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笔算0.988÷0.38时:
第一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0.38扩大( )倍,变成( ),被除数0.988扩大( )倍,变成( );
第二步,先算9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2个( ),还剩下22个( ),2商在( )位上;
第三步,剩下的22个( )和十分位的8合起来是228个( ).22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6个( ),刚好分完,6商在( )位上,在( )位右下角确定小数点,6才是商在( )上。
(二)巩固练习:完成例2下的“试一试”
(三)学习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笔算的?怎样体现把小数变成整数的过程?
目标检测: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二”的第3题。
日积月累:我要把我的感悟和学到的知识积累下来。
二、我初步探索出的“结构化学习”的课堂模式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们按照学科、年级的不同初步构建了“结构化学习”自学(预习)与“结构化学习”课堂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课题——组内对学、互帮互助——汇报展示、对抗质疑——新知应用、当堂检测”在此,对我所教学年级的“结构化学习”课堂模式是怎样与“结构化学习”自学(预习)相融合的,作简单阐述。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在本环节我将学习单上的课前准备环节设计为有趣的旧知复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为例,我把以下内容转化成我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旧知链接:
1.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 )。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34÷6= 516÷12= 945÷7= 465÷62=
3.除数扩大到它的10倍,被除数也( ),商不变。”
(二)组内对学、互帮互助
在此,我将课前准备第㈡环节以及探究新知第㈠环节的内容设计成为我新知探究的伊始,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初进行组内交流、讨论。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为例,我把以下内容转化成我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
“(二)严格按照自学常规要求学习教材第51页例2。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题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笔算0.988÷0.38时:
第一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0.38扩大( )倍,变成( ),被除数0.988扩大( )倍,变成( );
第二步,先算9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2个( ),还剩下22个( ),2商在( )位上;
第三步,剩下的22个( )和十分位的8合起来是228个( ).22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6个( ),刚好分完,6商在( )位上,在( )位右下角确定小数点,6才是商在( )上。”
(二)汇报展示、对抗质疑
此环节就是通过组内对学将自己所得所惑进行展示汇报,重在将“在笔算0.988÷0.38时:第一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0.38扩大( )倍,变成( ),被除数0.988扩大( )倍,变成( );第二步,先算9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2个( ),还剩下22个( ),2商在( )位上;第三步,剩下的22个( )和十分位的8合起来是228个( ).22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6个( ),刚好分完,6商在( )位上,在( )位右下角确定小数点,6才是商在( )上。”和“㈡巩固练习:完成例2下的‘试一试’㈢学习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笔算的?怎样体现把小数变成整数的过程?”表述清楚,同时在逐步地表述过程中由生生、师生对生成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归纳总结。
(三)新知应用、当堂检测
本环节就是检测学生对上一环节的教学是否掌握,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过程上,并适时点拨、引导。
通过以上两个模式的不断磨合,学生逐渐明白,计算的重中之重在何处,在后面的学习中自不自然就有了学习目标,从而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努力达到目标,从而得到一定的收获。
三、结束语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结构化学习的自学(预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将计算的核心——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相信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能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在计算之路“讲清道理”,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从而喜欢计算,爱上计算!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韩立福,有效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吴正宪等,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韩立福,教师导学力,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东,旁门正道[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
[6]张惠昀.彰显内涵算出趣味——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J].科普童话,2014(33)。
[7]韩立福,韩立福与学本课堂,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田立.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2016(03)。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计算能力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我校自2015年秋成立以来,在张清银校长的带领下,实施了以实效的课堂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集全校之力推进教研课题《实施结构化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实践研究》。我校确定的结构化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能确定明确的常规目标,运用相对固定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序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有高度的组织、明确的目标、常用的程序与方法。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能够自主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才知道要“到哪儿去”,努力的方向在何处,掌握了常用的程序与方法,学生才能有办法实现“怎样去那儿”,以最终达标学习目标。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实际案例阐述怎样将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计算自学(预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结构化学习”的自学(预习)模式
学生提前一天,严格按照“结构化学习册”上的自学要求认真进行课本自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每天放学前老师布置自学目标,并作简单要求,学生在家进行课前独立自学,搜集相关资料或记录下自己的疑问;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引导,就把自学环节放在课中进行),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自己的疑惑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在此环节学生必须做到读、画、写、说、练。
(一)读:学生读数学课本,可能好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数学书怎么读?有什么可读?数学例题读了以后还有老师什么事等等。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数学课本不仅可读,能读的东西还很多。我们是这样做的:先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读图,再读问题,最后读解决过程,至少先大声读三遍,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读的时候不能错读、多读、漏读,要注重理解。
(二)画:这里的“画”不是指画画的“画”,而是勾画的“画”,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在读第三遍后圈出出数字信息,并写出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用横线划出问题,并在横线下面标出是求什么,并框出出问题中的关键词。
(三)写:写什么呢?在此需要学生在读第四遍后做到以下几点:
1.把例题中的空缺填补完整。
2.你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请为书上的方法编上序号,继续编号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空白处。
3.完整读第五遍后在例题上面为本例题确定学习内容。
(四)说:结合我们学习册上自学环节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自己说一说或向家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五)练:根据自学完成相应的练习。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结构化学习(预习)单
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旧知链接:
1.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 )。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34÷6= 516÷12= 945÷7= 465÷62=
3.除数扩大到它的10倍,被除数也( ),商不变。
(二)严格按照自学常规要求学习教材第51页例2。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题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笔算0.988÷0.38时:
第一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0.38扩大( )倍,变成( ),被除数0.988扩大( )倍,变成( );
第二步,先算9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2个( ),还剩下22个( ),2商在( )位上;
第三步,剩下的22个( )和十分位的8合起来是228个( ).22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6个( ),刚好分完,6商在( )位上,在( )位右下角确定小数点,6才是商在( )上。
(二)巩固练习:完成例2下的“试一试”
(三)学习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笔算的?怎样体现把小数变成整数的过程?
目标检测: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二”的第3题。
日积月累:我要把我的感悟和学到的知识积累下来。
二、我初步探索出的“结构化学习”的课堂模式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们按照学科、年级的不同初步构建了“结构化学习”自学(预习)与“结构化学习”课堂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课题——组内对学、互帮互助——汇报展示、对抗质疑——新知应用、当堂检测”在此,对我所教学年级的“结构化学习”课堂模式是怎样与“结构化学习”自学(预习)相融合的,作简单阐述。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在本环节我将学习单上的课前准备环节设计为有趣的旧知复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为例,我把以下内容转化成我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旧知链接:
1.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 )。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34÷6= 516÷12= 945÷7= 465÷62=
3.除数扩大到它的10倍,被除数也( ),商不变。”
(二)组内对学、互帮互助
在此,我将课前准备第㈡环节以及探究新知第㈠环节的内容设计成为我新知探究的伊始,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初进行组内交流、讨论。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为例,我把以下内容转化成我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
“(二)严格按照自学常规要求学习教材第51页例2。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题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笔算0.988÷0.38时:
第一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0.38扩大( )倍,变成( ),被除数0.988扩大( )倍,变成( );
第二步,先算9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2个( ),还剩下22个( ),2商在( )位上;
第三步,剩下的22个( )和十分位的8合起来是228个( ).22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6个( ),刚好分完,6商在( )位上,在( )位右下角确定小数点,6才是商在( )上。”
(二)汇报展示、对抗质疑
此环节就是通过组内对学将自己所得所惑进行展示汇报,重在将“在笔算0.988÷0.38时:第一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0.38扩大( )倍,变成( ),被除数0.988扩大( )倍,变成( );第二步,先算9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2个( ),还剩下22个( ),2商在( )位上;第三步,剩下的22个( )和十分位的8合起来是228个( ).228个( )平均分成38份,每份是6个( ),刚好分完,6商在( )位上,在( )位右下角确定小数点,6才是商在( )上。”和“㈡巩固练习:完成例2下的‘试一试’㈢学习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笔算的?怎样体现把小数变成整数的过程?”表述清楚,同时在逐步地表述过程中由生生、师生对生成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归纳总结。
(三)新知应用、当堂检测
本环节就是检测学生对上一环节的教学是否掌握,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过程上,并适时点拨、引导。
通过以上两个模式的不断磨合,学生逐渐明白,计算的重中之重在何处,在后面的学习中自不自然就有了学习目标,从而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努力达到目标,从而得到一定的收获。
三、结束语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结构化学习的自学(预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将计算的核心——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相信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能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在计算之路“讲清道理”,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从而喜欢计算,爱上计算!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韩立福,有效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吴正宪等,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韩立福,教师导学力,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东,旁门正道[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
[6]张惠昀.彰显内涵算出趣味——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J].科普童话,2014(33)。
[7]韩立福,韩立福与学本课堂,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田立.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