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立志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中心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优势,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使之为将来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奠基。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古人说:“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启动器,是促进思维运转的动力源。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不能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训练,还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搭建思维平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思维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其培养过程和其他能力培养一样,需要一个反复训练、反复实践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样需要搭建思维平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思考当中,才能收到切实有效的效果。北师大教授周玉仁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我拿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让学生求它的体积,如果不改变石头的形状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正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我把盛了一部份水的长方体水槽放在讲桌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争着要讲自己的想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量出水槽的长、宽,又让学生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使学生弄清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头的体积,然后让学生动笔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石头的体积,同时也感到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渗透了一种数学思维和方法,那就是转换法,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注重过程引导,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做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过程引导,即通过提问诱思的方法进行。南宋教育家朱熹则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教有疑”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而这过程就是引导,我们要把启发法和发现法融合其中,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满堂灌”中的直接告之策略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可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兴趣就会暴增,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在引导中,他们就发现了直线折痕(直径)、交点折痕(圆心)等现象。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实践能力。新课标对提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我们知道,这两种意识都需要思维作前提。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践行生活数学中发展应用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可在情境中意识到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其生活带来益处,所以要努力学生,最终养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相反,在数学课堂上,联系生活情景,能够让孩子们利用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更好地去理解数学解题方法。例如,关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个磁扣将挂图固定在黑板上,为了配合教学活动,可以增加挂图的重量,这样可以使得三个磁扣平行放置无法稳定住挂图。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只有三个磁扣组成三角形时才能够稳定挂图。教学内容讲授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用三个钉子来固定一个镜框,钉子的位置怎么安排最合理。
四、打破思维定势,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发散式思维的一种,其基本特征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索问题。这种思维形式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反联结性,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其优点在于首先有利于克服惯常思维的保守性,开拓新的数学领域;其次有利于纠正惯常思维所造成的错误认识,开辟数学新方向;最后有利于排除惯常思维过程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培养逆向思维最常用平台就是问题解决平台中,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而数学的确也给我们很多需要这种思维的平台,从问题到条件的分析法、逆命题等,都需要这种思维支撑。实践告诉我们,运用这种数学思维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问题和题中已知的部分条件来还原出潜在的条件,运用还原出的条件可以继续向前推。如此这般环环相扣,最终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规律,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着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他们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玉英,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7年。
[2]刘小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6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古人说:“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启动器,是促进思维运转的动力源。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不能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训练,还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搭建思维平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思维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其培养过程和其他能力培养一样,需要一个反复训练、反复实践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样需要搭建思维平台,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思考当中,才能收到切实有效的效果。北师大教授周玉仁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我拿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让学生求它的体积,如果不改变石头的形状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正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我把盛了一部份水的长方体水槽放在讲桌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争着要讲自己的想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量出水槽的长、宽,又让学生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使学生弄清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头的体积,然后让学生动笔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石头的体积,同时也感到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渗透了一种数学思维和方法,那就是转换法,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注重过程引导,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做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过程引导,即通过提问诱思的方法进行。南宋教育家朱熹则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教有疑”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而这过程就是引导,我们要把启发法和发现法融合其中,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满堂灌”中的直接告之策略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可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兴趣就会暴增,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在引导中,他们就发现了直线折痕(直径)、交点折痕(圆心)等现象。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反哺生活的实践能力。新课标对提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我们知道,这两种意识都需要思维作前提。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践行生活数学中发展应用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可在情境中意识到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其生活带来益处,所以要努力学生,最终养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相反,在数学课堂上,联系生活情景,能够让孩子们利用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更好地去理解数学解题方法。例如,关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个磁扣将挂图固定在黑板上,为了配合教学活动,可以增加挂图的重量,这样可以使得三个磁扣平行放置无法稳定住挂图。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只有三个磁扣组成三角形时才能够稳定挂图。教学内容讲授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用三个钉子来固定一个镜框,钉子的位置怎么安排最合理。
四、打破思维定势,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发散式思维的一种,其基本特征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索问题。这种思维形式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反联结性,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其优点在于首先有利于克服惯常思维的保守性,开拓新的数学领域;其次有利于纠正惯常思维所造成的错误认识,开辟数学新方向;最后有利于排除惯常思维过程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这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培养逆向思维最常用平台就是问题解决平台中,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而数学的确也给我们很多需要这种思维的平台,从问题到条件的分析法、逆命题等,都需要这种思维支撑。实践告诉我们,运用这种数学思维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问题和题中已知的部分条件来还原出潜在的条件,运用还原出的条件可以继续向前推。如此这般环环相扣,最终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规律,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着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他们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玉英,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7年。
[2]刘小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