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探究
【作者】 宋 军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就需要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而我们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是其有效实施的前提。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意识;培养;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社会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小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素质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不可推脱。我们发现,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靠“模仿”。长期这样,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潜能不能很好被激发,这与新课改的倡导是相悖的,因此,有效的体育教学也应担当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体育教学,谈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创新意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意识决定行为,决定课堂的走向。作为创新教育的实践者,其自身的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知道,老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新课标指导下吸取的现代教育理论,进而影响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教学方法,改善工作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开发教材,创造性设计教学情境,能将知识与活动很好整合,让学生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学知识、长技能。学生长期受新颖活动的影响,头脑里自然就会有遇事就动脑想办法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言传身教”,把自身的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给学生感染,起到教育作用。
二、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说到底,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落实到小学生身上。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欲望是我们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知道,小学体育教学与其它学段的体育教学,既有共性也有许多不同点。共性主要表现如都是通过学理论知识与练习促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都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而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和其它学段学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思维活跃而不完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等。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学习愿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同度。如果学生在内心深处滋长了厌学情绪,就会有教师教得辛苦、的结果,创新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可从体育赛事、游戏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多设置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练习,来引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愿望。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只有情感上认同、行动上参与,形成愿学、要学、乐学的主观愿望,教师再适当运用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动机。
三、合理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结果,是教材或教师期预先设计的、学生可以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程度。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适度范围内达到学习要求,进而体验学习成功的感觉,这样就能有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精心设计,从教学过程到目标实现,其运用手段并不是唯一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如在篮球教学中,改进学生三步上篮步法技术时,教师只强调“三步”协调连贯,学生就会采用原地的或助跑的、持球的、徒手的或传接球的、正面或侧面上篮的、给步点做标记的、用三级跳技术的等等形式,其中手段虽然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这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创意。
四、创设思维驰骋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需要我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搭建学生体育创新实践平台。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之间应当平等。只有人格平等,才能处于平等地位,才能进行互动交往,学生才能有个安全感,才能使潜能得到激发,思维得到自由驰骋。由于种种旧思想的残余,不少老师存在家长作风,不能一视同仁,命令式口气,常训斥学生,严重违背了师生和谐的教育新理念。在实施新课改中,在开展创新教育里,我们必须创设一种平等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真正课堂主人。只有人人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创新潜能得以发挥。
五、培养学生好奇个性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让他们好奇心成为体育课堂上事半功倍的催化剂。为此,我们可采取启发性地导入教学。因为启发性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分析和探讨问题。实践中,我们可结合语言启发和直观启发等多种方式,即运用示范、图片、多媒体教学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导入新课。比如学习挺身式跳远,可以启发学生和已学过的蹲踞式跳远相联系;学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可联系已知的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等。体育教学多是集体行动,但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发挥,特别是好奇个性,教师要多引导、鼓励、启发学生,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从而发展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六、建立多元评价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单纯以分数为标准,这种评价看似公平,其实挫伤了许多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采取多元和细化的评价方法。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既评价合作小组,又注重个体评价;既检测知识掌握,又要考核能力训练。既坚持教师评、学生评,也尝试自评与家评;既作客观评价,又重主观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才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桂岚,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宁夏教育,2016年。
[2]王金国,培养学生体育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3年。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意识;培养;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社会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小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素质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不可推脱。我们发现,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靠“模仿”。长期这样,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潜能不能很好被激发,这与新课改的倡导是相悖的,因此,有效的体育教学也应担当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体育教学,谈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创新意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意识决定行为,决定课堂的走向。作为创新教育的实践者,其自身的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知道,老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新课标指导下吸取的现代教育理论,进而影响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教学方法,改善工作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开发教材,创造性设计教学情境,能将知识与活动很好整合,让学生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学知识、长技能。学生长期受新颖活动的影响,头脑里自然就会有遇事就动脑想办法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言传身教”,把自身的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给学生感染,起到教育作用。
二、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说到底,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落实到小学生身上。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欲望是我们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知道,小学体育教学与其它学段的体育教学,既有共性也有许多不同点。共性主要表现如都是通过学理论知识与练习促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都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而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和其它学段学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思维活跃而不完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等。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学习愿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同度。如果学生在内心深处滋长了厌学情绪,就会有教师教得辛苦、的结果,创新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可从体育赛事、游戏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多设置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练习,来引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愿望。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只有情感上认同、行动上参与,形成愿学、要学、乐学的主观愿望,教师再适当运用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动机。
三、合理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结果,是教材或教师期预先设计的、学生可以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程度。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适度范围内达到学习要求,进而体验学习成功的感觉,这样就能有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精心设计,从教学过程到目标实现,其运用手段并不是唯一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如在篮球教学中,改进学生三步上篮步法技术时,教师只强调“三步”协调连贯,学生就会采用原地的或助跑的、持球的、徒手的或传接球的、正面或侧面上篮的、给步点做标记的、用三级跳技术的等等形式,其中手段虽然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这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创意。
四、创设思维驰骋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需要我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搭建学生体育创新实践平台。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之间应当平等。只有人格平等,才能处于平等地位,才能进行互动交往,学生才能有个安全感,才能使潜能得到激发,思维得到自由驰骋。由于种种旧思想的残余,不少老师存在家长作风,不能一视同仁,命令式口气,常训斥学生,严重违背了师生和谐的教育新理念。在实施新课改中,在开展创新教育里,我们必须创设一种平等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真正课堂主人。只有人人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创新潜能得以发挥。
五、培养学生好奇个性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让他们好奇心成为体育课堂上事半功倍的催化剂。为此,我们可采取启发性地导入教学。因为启发性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分析和探讨问题。实践中,我们可结合语言启发和直观启发等多种方式,即运用示范、图片、多媒体教学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导入新课。比如学习挺身式跳远,可以启发学生和已学过的蹲踞式跳远相联系;学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可联系已知的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等。体育教学多是集体行动,但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发挥,特别是好奇个性,教师要多引导、鼓励、启发学生,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从而发展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六、建立多元评价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单纯以分数为标准,这种评价看似公平,其实挫伤了许多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采取多元和细化的评价方法。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既评价合作小组,又注重个体评价;既检测知识掌握,又要考核能力训练。既坚持教师评、学生评,也尝试自评与家评;既作客观评价,又重主观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才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桂岚,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宁夏教育,2016年。
[2]王金国,培养学生体育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