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导入教学应注重学生兴趣激发
【作者】 吴玉桃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在兴趣驱下成为学生学习者,主动与教师配合,发挥数学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导入教学;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与教师互动对话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又特别是在开课导入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兴趣激发,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到其中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在导入教学中注重兴趣激发,对提高教学效果更有现实意义。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在导入阶段就加强学生兴趣激发的实践策略。
一、悬念激趣法
悬念是一种良好的激趣策略,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探个究竟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催发学生产生“想知道”的学习兴趣和揭秘动机。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通过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我们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会遇到,对此并不陌生。在导入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开课,不仅能“悬起”学生探究心理,而且还能把学生“卷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有缺乏趣味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教师能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一个悬念来导入新课,开课伊始,教师导语:“同学们,请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几口人。你相信吗?”学生被老师这一问,兴趣突然增高,很快就有几位学生按要求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我都能又快又准确的说出他的出生年月以及他(她)家的人口数,令学生感到很是惊讶和佩服。很多学生就想知道我是怎样算出来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去思考兴趣,产生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探究动机。在我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一“悬念”,并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运用悬念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教学流程更加紧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要想使这种策略充分发挥作用,在设置悬念时,我们应注意悬念的设计要基于学生数学现实,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科学设置“悬度”。不“悬”,学生不思其解,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过“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会降低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设悬念,要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这样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操作激趣法
新课改倡导“做中学”,“玩中学”理念,这些理念都强调了动作与思维的关系,即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导入教学中,一开课就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确能满足学生这一“好动”需求。因此,在导入教学中,采取动手操作导入法是很有教学效果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进数学良性循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问三个角的和为多少度?学生立即可从实践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体验到探究学习的愉悦。实践表明,采用这一方法导入新课,学生获得的不论是正确的知识还是错误的知识,其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我们不仅在导入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还应在新授探索、认知内化的过程,也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媒体激趣法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成功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创设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无疑为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缕春风,他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平行线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过程,让单调的数学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目了然。实践表明,这样不但让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
当然,在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中加强学生兴趣激发,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还有音乐激趣法、情境激趣法、语言激趣法等。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否与教学内容相符之别。因此,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激发,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兴趣内驱下主动成为学习者。这是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秀萍,浅谈数学课的新课引入[J].数学教师,1995年。
[2]杨国华,浅谈初中数学课的新课引入[J].中文信息,2017年。
[3]杨改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引入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导入教学;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与教师互动对话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又特别是在开课导入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兴趣激发,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到其中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在导入教学中注重兴趣激发,对提高教学效果更有现实意义。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在导入阶段就加强学生兴趣激发的实践策略。
一、悬念激趣法
悬念是一种良好的激趣策略,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探个究竟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催发学生产生“想知道”的学习兴趣和揭秘动机。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通过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我们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会遇到,对此并不陌生。在导入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开课,不仅能“悬起”学生探究心理,而且还能把学生“卷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有缺乏趣味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教师能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一个悬念来导入新课,开课伊始,教师导语:“同学们,请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几口人。你相信吗?”学生被老师这一问,兴趣突然增高,很快就有几位学生按要求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我都能又快又准确的说出他的出生年月以及他(她)家的人口数,令学生感到很是惊讶和佩服。很多学生就想知道我是怎样算出来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去思考兴趣,产生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探究动机。在我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一“悬念”,并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运用悬念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教学流程更加紧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要想使这种策略充分发挥作用,在设置悬念时,我们应注意悬念的设计要基于学生数学现实,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科学设置“悬度”。不“悬”,学生不思其解,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过“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会降低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设悬念,要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这样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操作激趣法
新课改倡导“做中学”,“玩中学”理念,这些理念都强调了动作与思维的关系,即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导入教学中,一开课就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确能满足学生这一“好动”需求。因此,在导入教学中,采取动手操作导入法是很有教学效果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进数学良性循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问三个角的和为多少度?学生立即可从实践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体验到探究学习的愉悦。实践表明,采用这一方法导入新课,学生获得的不论是正确的知识还是错误的知识,其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我们不仅在导入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还应在新授探索、认知内化的过程,也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媒体激趣法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成功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创设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无疑为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缕春风,他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平行线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过程,让单调的数学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目了然。实践表明,这样不但让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
当然,在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中加强学生兴趣激发,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还有音乐激趣法、情境激趣法、语言激趣法等。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否与教学内容相符之别。因此,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激发,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兴趣内驱下主动成为学习者。这是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秀萍,浅谈数学课的新课引入[J].数学教师,1995年。
[2]杨国华,浅谈初中数学课的新课引入[J].中文信息,2017年。
[3]杨改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引入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