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职业培训的机遇与空间

【作者】 乔冠军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工程技师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5年为超过130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始终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实现高质量就业发展?
  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至2017年,全国共开展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14亿人次。截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各类职业技能机构2万多个,全国技能劳动者达到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但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仍存在覆盖面不够广泛、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有助于推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毫无疑问,我们正朝着制造业大国的目标迈进。然而,我国的技术工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距“制造业强国”的目标相差甚远。由于技术工人素质不高,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合格产品年损失近2000亿元。从某种角度说,这正是我国职教发展不够,供给不足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新增劳动力中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0%多,还有近40%的新增劳动力达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总之,历史给予了职业培训巨大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
  广阔的培训空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终身学习制度的逐步落实,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而不断拓展。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非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将为学习型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级技术人员比例过低,并且在岗技术工人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可见,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已成为新的培训空间。  
  制度完善带来了机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必然冲击许多传统产业,从而引起一些行业和职业的演变与改造。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劳动用工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资格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对新生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资格认证工作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培训空间。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师资、设备、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针对下岗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培训要求等方面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的专业、规模、层次、内容和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效地提高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培训质量和再就业率。不仅是职业培训一个新的空间,亦是职业培训责无旁货的义务。
  职业培训空间的拓展要紧贴市场。因为职业培训是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就业性教育,它完全不同于普通高中以培养通识型、学术型人才为其主要目标,而是突出“技术性、实用性”,直接为企业输送实用技术人才。正如行话所称:“企业围着市场转,学校围着企业转。”职业培训的本质说到底是企业的培训,应该按照企业培训模式进行办学。要使职业培训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成员均须接受的职业训练,职业培训务必在技能教学方面大力加强,才能真正适应产业界对技术工人的需要。才能使职业培训的机遇变为巨大的发展空间。
  职业学校拥有雄厚的培训潜力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全国已形成了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而且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质量高,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可挖掘的培训潜力很大。此外,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不仅扩大办学规模,而且可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职业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增强市场意识,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把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作为开拓职业教育新空间的重要措施放在重要位置,培育新的发展增长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逐步完善终身学习制度,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职业教育应责无旁货地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时代重任,以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职业学校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层面上,应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创新办学体制,为第三产业和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培训出各种层次的专门性、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树立大职教观,把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战略思考之一,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增强培训功能,面向社会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培训,以满足人们知识更新的需要。这是职业教育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历史责任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
  作者简介:乔冠军,男,1975年1月出生,山东诸城人,潍坊市工程技师学院一级实习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