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
【作者】 黄 勤 范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罗场镇和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阅读与写作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方而,是相辅相成的,只读不写的结果是眼高手低,只懂得写作理论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只写不读就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不懂得写作技巧,想写出好文章来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知识,然后在写作的实践中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因此只有多读多写,并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
关键字:阅读;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基础
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过程。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下笔为文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把所悟所思、所感、写出来就是文章。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知识的表达,是对阅读材料的再创造。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能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技法,技巧来提高写作能力,反过来,写作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有肋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要把读与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活动中重视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朴实的话语,道破了阅读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那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需要把握些什么呢?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学生阅读的特点,让学生具备更好的阅读技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尽量减少学生的做练习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特别是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小品文,从中感悟作文的技巧、人生的真谛。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却发出哀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同一个杜甫,时过境迁,再一次面对长江水,却又是另一番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是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无限愁绪的特定的心理感受。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在阅读的空间里发挥个人的丰富联想,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地阅读、主动的阅读,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勤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同时也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勤于思考,及时增加对阅读材料的消化与吸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参悟阅读材料中包含的深奥内涵。阅读要“悟”,不悟,则阅读就会徒劳无功,无所收获,也只能使阅读的活动停留在所指定材料的表面,不能深刻领会材料的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三) 扩展学生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做好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百蜜,才能酿出甘甜的蜜”,一般来说,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指按照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深化、逐步提高的一种阅读要求,其涉及的范围是以服务教学大纲为宗旨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因为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点的不同而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的不同,课本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兴趣发展和身体健康的成长。因此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是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实现。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逐步形成较完备的综合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成长和认识社会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
(四)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动手练笔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二、教学活动中写作技能的培养
(一) 理清读写关系,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正确认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来说,读多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二)开展作文剖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教学活动当中,要把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意图及时传达给学生,争取在学生中间引起共鸣,及时捕捉学生的需求信息,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育中,理解能力即指训练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词句、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理解的能力。理解词句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词语即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以及它们的色彩和文本的句子即单句、复句以及各种特殊句等;理解段落结构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并能列出全文的提纲;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意图、理念、观点、主张、看法、评价、情绪、情趣等,并能简练、准确、完整地概括中心思想;理解写作方法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篇法、段法、句法等写作技巧,并能领会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这些内容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必须在局部与全局、形式与内容之间进行反复的分析和综合。理解能力是认读能力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活动的中心和基础,是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智力的集中体现。语言的吸收和表达,理解和运用是相互为用的。
三、把握阅读与写作关系,实现两者相互促进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活动当中,我们有的老师在感叹现在的语文不好教,尤其是写作水平难以提高,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要使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那就应该及时地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写作成果,通过写作的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将阅读与写作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平时的阅读积累灵活地加以应用,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红岩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寺庙——山顶。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红岩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作文。
(一)写读后感——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二)仿写——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小学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完《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就给学生安排了写作的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家乡的一处美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构思写作,并努力地借鉴课文里面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一步地深化,努力提高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三)扩写和缩写——让学生把握提炼的要领
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我就要求学生写出每一种云彩变化相对应的天气,再打乱彼此的顺序,用作连线的游戏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这些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写作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变老师要求学为学生主动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例如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本封面内容简介为:一心到海外冒险的年轻水手鲁滨孙, 在船只遇难后孤身流落到一座荒岛上,面临着饿死困死的重重危险以及离群索居的无尽孤独,但他没有悲观绝望,他凭着勤劳勇敢、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千方百计地开发荒岛,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并最终在28年之后.成功地重返家园。主人公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征服大自然的旺盛激情构成了这部小说最精彩的筒章,三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激励他们与命运抗争,开拓新生活。°
这是一种高度的缩写,几十万字的长筒被概活为180字的简介,28年艰苦创业的细节描述都是 “枝叶”,只保留了 “千方百计地开发荒岛,改变自己处境”这一“主干”。再举大家熟悉的例子,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有这样一段: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钞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抢,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缩写后保留的主干是:爸爸气极了。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抡起鸡毛掸子就打。
(四)续写——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续写是一种想象力的发挥,是要求阅读的人在学习完后,进行延伸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比如在《穷人》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了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后,就寻找一些关于《穷人》续写的文章,让班上学生进行了传阅,同时也要求学生们在传阅的时候注意作者是如何来发挥想象空间的,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大家续写这篇文章。通过这一做法,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得作文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读书越多越细,笔下就越充实:写得越勤,越想多读书。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做到读写并举,使学生全面受益,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白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促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辉编:《文学名言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2]魏荣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周刊·B》2010年第7期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5]杨际德:《写作课的真谛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6日第8版
关键字:阅读;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基础
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过程。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下笔为文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把所悟所思、所感、写出来就是文章。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知识的表达,是对阅读材料的再创造。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能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技法,技巧来提高写作能力,反过来,写作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有肋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要把读与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活动中重视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朴实的话语,道破了阅读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那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需要把握些什么呢?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学生阅读的特点,让学生具备更好的阅读技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尽量减少学生的做练习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特别是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小品文,从中感悟作文的技巧、人生的真谛。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却发出哀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同一个杜甫,时过境迁,再一次面对长江水,却又是另一番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是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无限愁绪的特定的心理感受。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在阅读的空间里发挥个人的丰富联想,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地阅读、主动的阅读,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勤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同时也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勤于思考,及时增加对阅读材料的消化与吸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参悟阅读材料中包含的深奥内涵。阅读要“悟”,不悟,则阅读就会徒劳无功,无所收获,也只能使阅读的活动停留在所指定材料的表面,不能深刻领会材料的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三) 扩展学生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做好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百蜜,才能酿出甘甜的蜜”,一般来说,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指按照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深化、逐步提高的一种阅读要求,其涉及的范围是以服务教学大纲为宗旨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因为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点的不同而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的不同,课本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兴趣发展和身体健康的成长。因此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是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实现。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逐步形成较完备的综合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成长和认识社会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
(四)展示学生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动手练笔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二、教学活动中写作技能的培养
(一) 理清读写关系,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正确认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来说,读多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二)开展作文剖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教学活动当中,要把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意图及时传达给学生,争取在学生中间引起共鸣,及时捕捉学生的需求信息,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育中,理解能力即指训练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词句、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理解的能力。理解词句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词语即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以及它们的色彩和文本的句子即单句、复句以及各种特殊句等;理解段落结构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并能列出全文的提纲;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意图、理念、观点、主张、看法、评价、情绪、情趣等,并能简练、准确、完整地概括中心思想;理解写作方法的能力,指能理解文本的篇法、段法、句法等写作技巧,并能领会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这些内容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必须在局部与全局、形式与内容之间进行反复的分析和综合。理解能力是认读能力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活动的中心和基础,是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智力的集中体现。语言的吸收和表达,理解和运用是相互为用的。
三、把握阅读与写作关系,实现两者相互促进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活动当中,我们有的老师在感叹现在的语文不好教,尤其是写作水平难以提高,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要使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那就应该及时地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写作成果,通过写作的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将阅读与写作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平时的阅读积累灵活地加以应用,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红岩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寺庙——山顶。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红岩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作文。
(一)写读后感——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二)仿写——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小学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完《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就给学生安排了写作的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家乡的一处美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构思写作,并努力地借鉴课文里面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一步地深化,努力提高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三)扩写和缩写——让学生把握提炼的要领
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我就要求学生写出每一种云彩变化相对应的天气,再打乱彼此的顺序,用作连线的游戏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这些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写作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变老师要求学为学生主动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例如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本封面内容简介为:一心到海外冒险的年轻水手鲁滨孙, 在船只遇难后孤身流落到一座荒岛上,面临着饿死困死的重重危险以及离群索居的无尽孤独,但他没有悲观绝望,他凭着勤劳勇敢、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千方百计地开发荒岛,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并最终在28年之后.成功地重返家园。主人公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征服大自然的旺盛激情构成了这部小说最精彩的筒章,三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激励他们与命运抗争,开拓新生活。°
这是一种高度的缩写,几十万字的长筒被概活为180字的简介,28年艰苦创业的细节描述都是 “枝叶”,只保留了 “千方百计地开发荒岛,改变自己处境”这一“主干”。再举大家熟悉的例子,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有这样一段: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钞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抢,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缩写后保留的主干是:爸爸气极了。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抡起鸡毛掸子就打。
(四)续写——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续写是一种想象力的发挥,是要求阅读的人在学习完后,进行延伸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比如在《穷人》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了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后,就寻找一些关于《穷人》续写的文章,让班上学生进行了传阅,同时也要求学生们在传阅的时候注意作者是如何来发挥想象空间的,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大家续写这篇文章。通过这一做法,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得作文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的,读书越多越细,笔下就越充实:写得越勤,越想多读书。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做到读写并举,使学生全面受益,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白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促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辉编:《文学名言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2]魏荣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周刊·B》2010年第7期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5]杨际德:《写作课的真谛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