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游戏,让学生爱上习作
【作者】 李 科
【机构】 四川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作文教学难,是小学语文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的感慨。笔者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将游戏活动引入作文课堂,起到了帮助学生找习作素材,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积累习惯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习作;观察能力;语言积累
“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也反映了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焦虑甚至是恐惧心理。笔者曾对两个班98名学生开展的“习作兴趣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0.6%的学生害怕习作。65.7%的学生表示,习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75.1%的学生认为,“难以找到合适的素材”,是不喜欢习作的重要原因。26.8%的学生认为语言积累不够,缺乏观察能力是习作水平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尝试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将游戏引入作文课堂,让孩子们走出“无米可炊”的困境。近年来,我致力于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和习作教学结合起来,用游戏活动激活课堂,让孩子们用独特的视角去体验游戏,从游戏中学习作文。好玩的游戏不仅能解决习作素材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教者需要摆正游戏和习作的关系。游戏是载体,是手段,作文教学是目标。通过合理安排游戏的形式时间,科学设计教学程序,使得游戏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其激趣、提供素材、引导观察等辅助功能,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这样,就能让丰富生动的游戏切实为习作教学服务。
一、减压小游戏,消除习作恐惧
在课堂开始之初,孩子们难免对习作有些恐惧感,这样的畏难情绪势必会对后续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在开课环节,我就会把一些孩子们平时很喜欢玩的有趣游戏引入课堂,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减少恐惧,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有一段时间,玩纸飞机游戏风靡校园,只要一下课,学生们就凑在一起比赛玩纸飞机。大多数学生对纸飞机的制作、性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那就能从学生的“玩”中做点文章吧!一天上作文课,我说道:“今天的作文课很特别,要举行一场玩纸飞机大赛,谁想参加?”学生们那个积极性就别提有多高了,教室里巧手如林。尤其是男生,都想上来一展身手。我请了几个“专家”上台比试了一番,要求他们边现场折纸飞机边讲玩法和要领。台下同学做观众和评委,仔细观察选手的表情、动作,并评出“最佳制作奖”“最生动表情奖”“最佳口才奖”。比赛中,“专家们”的精彩展示让大家大开眼界,掌声、喝彩声不断。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老师趁机让学生围绕玩纸飞机写一篇作文,令人高兴的是,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片段描写精彩。?
学生习作片断:一眨眼功夫,一架精致的纸飞机就在我灵巧的小手里诞生了。看着这架漂亮的小飞机,我心里美滋滋的。为了方便向同学们介绍,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歼21战机”,并对着战机大喊道:“亲爱的伙伴,你一定要努力帮我赢得比赛哦!”……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将纸飞机飞向了天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有潜力把生活中的片断写进作文中的。其实在孩子的生活中,只要他去留心感受,就能发现新意,也能获取习作素材。像玩纸飞机、跳绳、老鹰捉小鸡等很多课间游戏都可以从生活中带进作文课堂。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游戏——生活的一部分引入课堂,学生则必定会有事可想,有话可说。
消除作文恐惧心理,因游戏变得可行。
二、微格小游戏,引导学会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起步作文,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孩子们在描写人物时,因缺乏观察能力,往往出现笔下人物“千人一面”的情况。因此我在课堂上使用“微格游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升习作质量。我们在游戏时,为方便指导观察,刻意将游戏的节奏变慢,时间比孩子们平时玩游戏时间短一点。
?案例:在学写《一个熟悉的人》时,我带领学生玩了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第一步,仔细观察班上同学,找出该同学的特点。既要发现对方在外貌上的特点,也要发现对方在性格上的特点。第二步,上台描述,抓住特点说清楚。介绍是,讲述者不能将被介绍者的名字说出来。第三步,根据特点,猜人物。台下同学根据描述,猜出讲述者要想描写的人物。猜中的同学和讲述者都能得到奖励,而对于因观察不细,讲述不当而让同学猜不出者,老师则指导其重新观察、讲述。在整个游戏中,孩子们可以现场捕捉同伴的动作表情等信息,揣摩同伴的心理。当活动结束时已经收集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也习得了观察的技巧,习作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习作片断:他的脸上架着一幅黑色塑料眼镜,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儿而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如果你不仔细辨别,还真不容易找到他的小眼睛呢。……
在游戏中渗透习作技巧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就能变得更有可能了。
三、竞赛小游戏,激发语言积累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将竞赛和游戏结合,无疑更让学生喜爱。学生作文语言不生动,跟缺乏语言积累密不可分。语言积累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积累的过程比较枯燥,不少同学往往会半途而废。能将竞赛型的游戏和习作教学结合,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吗?我通过实践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
《成语擂台赛》这一教学设计,就是为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趣而产生的。
首先,在学生自由组合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第二步,确定游戏规则:闯完三关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第三步,游戏闯关。第一关,看图猜成语。这一关出现的大多是学生学耳熟能详的成语,学生往往一看到图就能猜出。第二关,看文字猜成语。这一关中,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字和成语意思结合呈现出来,难度比第一关略大。第三关,限时写成语。限定3分钟,写前两关未出现过的成语,数量多者得分最高。教师小结:通过这次比赛,相信大家对成语有了更多的认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大家在平时阅读中更注重积累,让自己的语言素材库丰富起来。
在这样的竞赛游戏中孩子们正处于亢奋状态,此时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或游戏中解决的问题后的快感,会大胆地、积极地说出来、写出来。
学生习作片断:……唉,这么简单的成语都猜不出来?!我们“博闻组”的代表太“菜”了,“倾”、“城”这两个字都快要摔倒了,那不是“倾国倾城”吗?要是我在场上,一定可一口答出,而且可以告诉大家,这个成语出自于《汉乐府》呢。……
竞赛与游戏结合,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儿童的生活是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的教学资源。教育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作文教学亦如是。老师如果能随时从生活中开发利、用资源,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信息,抓住并描述出事情的过程、心理、情感体验等加以组织提炼形成素材,那么学生习作就会变得更容易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徐明聪,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2]何捷《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1版,2010年10月1日出版。
关键词:游戏;习作;观察能力;语言积累
“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也反映了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焦虑甚至是恐惧心理。笔者曾对两个班98名学生开展的“习作兴趣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0.6%的学生害怕习作。65.7%的学生表示,习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75.1%的学生认为,“难以找到合适的素材”,是不喜欢习作的重要原因。26.8%的学生认为语言积累不够,缺乏观察能力是习作水平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尝试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将游戏引入作文课堂,让孩子们走出“无米可炊”的困境。近年来,我致力于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和习作教学结合起来,用游戏活动激活课堂,让孩子们用独特的视角去体验游戏,从游戏中学习作文。好玩的游戏不仅能解决习作素材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教者需要摆正游戏和习作的关系。游戏是载体,是手段,作文教学是目标。通过合理安排游戏的形式时间,科学设计教学程序,使得游戏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其激趣、提供素材、引导观察等辅助功能,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这样,就能让丰富生动的游戏切实为习作教学服务。
一、减压小游戏,消除习作恐惧
在课堂开始之初,孩子们难免对习作有些恐惧感,这样的畏难情绪势必会对后续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在开课环节,我就会把一些孩子们平时很喜欢玩的有趣游戏引入课堂,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减少恐惧,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有一段时间,玩纸飞机游戏风靡校园,只要一下课,学生们就凑在一起比赛玩纸飞机。大多数学生对纸飞机的制作、性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那就能从学生的“玩”中做点文章吧!一天上作文课,我说道:“今天的作文课很特别,要举行一场玩纸飞机大赛,谁想参加?”学生们那个积极性就别提有多高了,教室里巧手如林。尤其是男生,都想上来一展身手。我请了几个“专家”上台比试了一番,要求他们边现场折纸飞机边讲玩法和要领。台下同学做观众和评委,仔细观察选手的表情、动作,并评出“最佳制作奖”“最生动表情奖”“最佳口才奖”。比赛中,“专家们”的精彩展示让大家大开眼界,掌声、喝彩声不断。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老师趁机让学生围绕玩纸飞机写一篇作文,令人高兴的是,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片段描写精彩。?
学生习作片断:一眨眼功夫,一架精致的纸飞机就在我灵巧的小手里诞生了。看着这架漂亮的小飞机,我心里美滋滋的。为了方便向同学们介绍,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歼21战机”,并对着战机大喊道:“亲爱的伙伴,你一定要努力帮我赢得比赛哦!”……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将纸飞机飞向了天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有潜力把生活中的片断写进作文中的。其实在孩子的生活中,只要他去留心感受,就能发现新意,也能获取习作素材。像玩纸飞机、跳绳、老鹰捉小鸡等很多课间游戏都可以从生活中带进作文课堂。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游戏——生活的一部分引入课堂,学生则必定会有事可想,有话可说。
消除作文恐惧心理,因游戏变得可行。
二、微格小游戏,引导学会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起步作文,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孩子们在描写人物时,因缺乏观察能力,往往出现笔下人物“千人一面”的情况。因此我在课堂上使用“微格游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升习作质量。我们在游戏时,为方便指导观察,刻意将游戏的节奏变慢,时间比孩子们平时玩游戏时间短一点。
?案例:在学写《一个熟悉的人》时,我带领学生玩了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第一步,仔细观察班上同学,找出该同学的特点。既要发现对方在外貌上的特点,也要发现对方在性格上的特点。第二步,上台描述,抓住特点说清楚。介绍是,讲述者不能将被介绍者的名字说出来。第三步,根据特点,猜人物。台下同学根据描述,猜出讲述者要想描写的人物。猜中的同学和讲述者都能得到奖励,而对于因观察不细,讲述不当而让同学猜不出者,老师则指导其重新观察、讲述。在整个游戏中,孩子们可以现场捕捉同伴的动作表情等信息,揣摩同伴的心理。当活动结束时已经收集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也习得了观察的技巧,习作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习作片断:他的脸上架着一幅黑色塑料眼镜,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儿而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如果你不仔细辨别,还真不容易找到他的小眼睛呢。……
在游戏中渗透习作技巧的指导,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就能变得更有可能了。
三、竞赛小游戏,激发语言积累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将竞赛和游戏结合,无疑更让学生喜爱。学生作文语言不生动,跟缺乏语言积累密不可分。语言积累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积累的过程比较枯燥,不少同学往往会半途而废。能将竞赛型的游戏和习作教学结合,激发学生积累兴趣吗?我通过实践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
《成语擂台赛》这一教学设计,就是为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趣而产生的。
首先,在学生自由组合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第二步,确定游戏规则:闯完三关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第三步,游戏闯关。第一关,看图猜成语。这一关出现的大多是学生学耳熟能详的成语,学生往往一看到图就能猜出。第二关,看文字猜成语。这一关中,成语中的一个或两个字和成语意思结合呈现出来,难度比第一关略大。第三关,限时写成语。限定3分钟,写前两关未出现过的成语,数量多者得分最高。教师小结:通过这次比赛,相信大家对成语有了更多的认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大家在平时阅读中更注重积累,让自己的语言素材库丰富起来。
在这样的竞赛游戏中孩子们正处于亢奋状态,此时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或游戏中解决的问题后的快感,会大胆地、积极地说出来、写出来。
学生习作片断:……唉,这么简单的成语都猜不出来?!我们“博闻组”的代表太“菜”了,“倾”、“城”这两个字都快要摔倒了,那不是“倾国倾城”吗?要是我在场上,一定可一口答出,而且可以告诉大家,这个成语出自于《汉乐府》呢。……
竞赛与游戏结合,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儿童的生活是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的教学资源。教育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作文教学亦如是。老师如果能随时从生活中开发利、用资源,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信息,抓住并描述出事情的过程、心理、情感体验等加以组织提炼形成素材,那么学生习作就会变得更容易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徐明聪,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2]何捷《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1版,2010年10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