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作者】 陈 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读”在小学教育中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会了学生读书也就教会了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人生最难做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工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的质量,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是人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
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小学生阅读量较少,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更是微乎其微,如何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其次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才能让他们用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营养”,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畅享读书的无限乐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不无其道理。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就会养成许多好习惯。所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一是家庭环境,二是学校环境。
首先家庭环境。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庭联系,实现家校共育,让有条件家庭的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自己要养成喜欢阅读,要养成看书、看报的习惯,给自己的孩子起表率作用。据了解,凡是家长喜欢看书的,其子女一般也比较喜欢看书阅读。
其次是学校环境。一是学校大环境,整个学校要倡导老师、学生阅读,并形成一定的机制,增添一些优秀的小学生读本,并定期开展师生阅读比赛,营造浓厚的阅读校园氛围。二是班级环境,首先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及其他科任教师,要积极给学生讲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好处,鼓励学生自觉阅读;其次,班级可订阅一些适合小学年级阶段的报刊、杂志,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不定期抽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认真阅读的学生给与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再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以身作则,喜欢阅读,课余时间在和学生交流时,可多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收获。三是语文课堂环境,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平台,课堂上可以集体阅读,也可以抽学生个体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阅读兴趣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各种兴趣爱好养成的关键阶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感悟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播放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阅读的喜悦,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收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桂林山水美丽的画面,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奇异美景。欣赏完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奇特的美。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涵,更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读后让学生谈收获,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谈得特别好的还可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特别注意的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不要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耐心的听听他们的想法,只要敢讲,就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来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而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而不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有一个学生说:“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背上腿上是碧绿色的,所以说它披着碧绿的衣裳。要是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就好像是它已经把碧绿色衣裳的扣子扣拢了,那么就是说它全身都是碧绿的了。”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集中注意力观察图上青蛙全身的颜色,记忆他们在生活中感知过的披着衣服和穿着衣服的表象,想象青蛙穿着碧绿色衣服的形象,并在脑子里将这个穿着碧绿色衣服的青蛙形象与插图上青蛙的颜色进行比较。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表达青蛙的颜色到底是用“穿着碧绿的衣裳”好,还是用“披着碧绿的衣裳”好。象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只要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能找到快乐和收获,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小学生阅读量较少,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更是微乎其微,如何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其次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才能让他们用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营养”,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畅享读书的无限乐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不无其道理。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就会养成许多好习惯。所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一是家庭环境,二是学校环境。
首先家庭环境。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庭联系,实现家校共育,让有条件家庭的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自己要养成喜欢阅读,要养成看书、看报的习惯,给自己的孩子起表率作用。据了解,凡是家长喜欢看书的,其子女一般也比较喜欢看书阅读。
其次是学校环境。一是学校大环境,整个学校要倡导老师、学生阅读,并形成一定的机制,增添一些优秀的小学生读本,并定期开展师生阅读比赛,营造浓厚的阅读校园氛围。二是班级环境,首先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及其他科任教师,要积极给学生讲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好处,鼓励学生自觉阅读;其次,班级可订阅一些适合小学年级阶段的报刊、杂志,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不定期抽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认真阅读的学生给与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再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以身作则,喜欢阅读,课余时间在和学生交流时,可多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收获。三是语文课堂环境,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平台,课堂上可以集体阅读,也可以抽学生个体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阅读兴趣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各种兴趣爱好养成的关键阶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感悟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播放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阅读的喜悦,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收获,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桂林山水美丽的画面,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奇异美景。欣赏完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奇特的美。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涵,更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读后让学生谈收获,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谈得特别好的还可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特别注意的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不要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耐心的听听他们的想法,只要敢讲,就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来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而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而不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有一个学生说:“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背上腿上是碧绿色的,所以说它披着碧绿的衣裳。要是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就好像是它已经把碧绿色衣裳的扣子扣拢了,那么就是说它全身都是碧绿的了。”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集中注意力观察图上青蛙全身的颜色,记忆他们在生活中感知过的披着衣服和穿着衣服的表象,想象青蛙穿着碧绿色衣服的形象,并在脑子里将这个穿着碧绿色衣服的青蛙形象与插图上青蛙的颜色进行比较。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表达青蛙的颜色到底是用“穿着碧绿的衣裳”好,还是用“披着碧绿的衣裳”好。象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只要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能找到快乐和收获,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