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探究

【作者】 李几春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关河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教学的重任,作为奠基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人们对教育反思的深入,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理应担当起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任。然而,“教以应试”的价值追求和“学以求分”的动机取向,导致学生“为考而作”,“为分而力”,并没有把创新放在应有的学习追求中。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肩负起历史使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为此,我们教师作了积极探索。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愉悦学习氛围,引发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到:“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因此,创设愉悦的、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我们教学,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且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有极大的心理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紧紧抓住学生“向师性”特点,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愉悦心境,还能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促进主体性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感悟中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的表现,来展现语文知识的内在魅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求知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使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都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形成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悟,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激发学生求知欲,保护好奇心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促进儿童自我探究、发现的情感内驱。在科学发明中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很多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因此,作为语文教学,我们要积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基础。曾经听到一位老师的课,其内容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课堂上,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怪问”,相反,很有价值,因为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这样的语文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应用中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获取语文知识和语文的思想方法,同时应在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发展自己所学的知识。比如,上街找错别字;专题人物探究;环境污染调查和调查后的报告;发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等。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模仿、积累,联想,让学生在习作中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作文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了“模仿、积累、联想”的方法,这是学生易于掌握的一种方法。读了好的作品我们可以把里面的好词佳句、好的写作方法记录下来,进行积累储存;写好文章很头疼,我们开始可以借鉴、模仿优秀范文来写;作文时,看到题目能够想到一些材料,但是没写几句就腹中空空了,这就需要拓宽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写出好作品。“模仿、积累,联想”这三者,联想是源动力,模仿是积累的基础,积累是创新的关键,创新则是作文的升华。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模仿起步,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在作文训练中进行大胆地创造,创新出自己独特的、充满生活激情的优秀作文,这正是今天作文训练的关键。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提高重视,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性人才。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奠基任务才能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罗新珍,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浅论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时代,2013年。
  [2]张倬颖,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思考[J].学园,2013年。
  [3]方小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高考,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