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作者】 刘 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博泸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乐曲讲究好的“引子”,文章讲究好的“开头”,讲课同样讲究好的“导语”。课堂导入作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往往预示着整节课的教学质量。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快速引入正轨,向他们展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趣味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形式,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新课。
二、设疑问难,质疑导入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都想问个明白。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只要教师稍加设疑,均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运用新课的导入之中,可以用设疑作为挑动学生的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这种欲望一经形成后,学生就非要追根究底,寻过水落石出不可。因此,设疑问难的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是否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能将思维引向教学的主题,也是决定一节课的关键。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当我们急需一样东西而自己没带钱买时,最好就是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大多数的学生想到了“借”。老师马上用这个“借”字导入新课后,问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呢?借到了没有?”经过这一系列的设问的导入,由题生趣,设疑引路,不但使学生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引发学生品读、细读的兴趣,而且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引人深思,刺激了他们的思维,既突出了课文重点,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可见,在学生的心智被调动起来时候,也是引入新课的最好时机。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灵动的艺术,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与情操的陶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与歌曲来导入,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消除紧张与消极心理,以此来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此时教师因势导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学生自然心中会产生疑问:这篇课文与这首歌有什么联系?此时教师再趁机导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动听的曲子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入轻松愉快,学生对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放弃射门》时,我先出示CAI课件,一段扣人心弦的世界杯足球比赛的情景跃入孩子们的眼帘,激动人心的画面,催人奋进的歌曲,给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以此为契机说道:“绿茵场上的运动员千方百计要把球踢入对方球门,可是,课文中却写了一位运动员在场上放弃射门的机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读课文。”这样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猜谜语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例如《风筝》这篇课文是以事物名称拟题的。我们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揭示课题的作用。我上《风筝》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们听老师说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空中有鸟,长线牵牢。不怕风吹,只怕雨飘。”
学生听后,班上顿时像炸开的锅,大家议论纷纷。当学生猜出“风筝”之后,我接着说:“对,同学们很聪明,猜得又快,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体会一下风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好吗?”
又如,《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学生纷纷猜测,得出答案:乌鸦。老师接着说:“乌鸦不但懂得爱妈妈,还很聪明能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乌鸦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的故事。”
六、联系旧知,引入新知
复习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复习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学习《别踩了这朵花》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花花草草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课前同学们也预习了,这篇课文是讲蒲公英的,蒲公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引起冰心奶奶的关注呢?它到底是一枝怎样的花呢?那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又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课文《锯的发明》,使学生明白鲁班发明锯是受到一种植物的启发,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雷达和蝙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些,究竟选择何种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趣味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形式,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新课。
二、设疑问难,质疑导入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都想问个明白。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只要教师稍加设疑,均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运用新课的导入之中,可以用设疑作为挑动学生的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这种欲望一经形成后,学生就非要追根究底,寻过水落石出不可。因此,设疑问难的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是否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能将思维引向教学的主题,也是决定一节课的关键。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当我们急需一样东西而自己没带钱买时,最好就是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大多数的学生想到了“借”。老师马上用这个“借”字导入新课后,问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呢?借到了没有?”经过这一系列的设问的导入,由题生趣,设疑引路,不但使学生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引发学生品读、细读的兴趣,而且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引人深思,刺激了他们的思维,既突出了课文重点,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可见,在学生的心智被调动起来时候,也是引入新课的最好时机。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灵动的艺术,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与情操的陶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与歌曲来导入,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消除紧张与消极心理,以此来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此时教师因势导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学生自然心中会产生疑问:这篇课文与这首歌有什么联系?此时教师再趁机导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动听的曲子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入轻松愉快,学生对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放弃射门》时,我先出示CAI课件,一段扣人心弦的世界杯足球比赛的情景跃入孩子们的眼帘,激动人心的画面,催人奋进的歌曲,给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以此为契机说道:“绿茵场上的运动员千方百计要把球踢入对方球门,可是,课文中却写了一位运动员在场上放弃射门的机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读课文。”这样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猜谜语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例如《风筝》这篇课文是以事物名称拟题的。我们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揭示课题的作用。我上《风筝》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们听老师说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空中有鸟,长线牵牢。不怕风吹,只怕雨飘。”
学生听后,班上顿时像炸开的锅,大家议论纷纷。当学生猜出“风筝”之后,我接着说:“对,同学们很聪明,猜得又快,又正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体会一下风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好吗?”
又如,《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学生纷纷猜测,得出答案:乌鸦。老师接着说:“乌鸦不但懂得爱妈妈,还很聪明能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乌鸦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的故事。”
六、联系旧知,引入新知
复习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复习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学习《别踩了这朵花》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花花草草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课前同学们也预习了,这篇课文是讲蒲公英的,蒲公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引起冰心奶奶的关注呢?它到底是一枝怎样的花呢?那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又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课文《锯的发明》,使学生明白鲁班发明锯是受到一种植物的启发,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雷达和蝙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些,究竟选择何种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