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陈晓芳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下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是为教育量身定制的,有效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创设激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能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快速推进,“班班通”工程得到了全面实施。在新课改推进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在课堂上应用。目前,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即使在一些偏远学校,也走上了信息化教学道路。在这倡导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根据实际教学工作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二者有效整合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就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达到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经历数学的发现与构建,并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还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厘米的初步认识”时,把透明的直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直尺放大了,可以帮助认识长度单位;还可以在投影仪上放上透明的直尺,演示量铅笔盒的长度,量橡皮的长度的方法等等。画面很清晰,方法很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并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上,也是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又特别是在开课的导入教学阶段,善用信息技术手段,就成为我们老师聚焦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注度的有效法宝。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快速化解教材重难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化抽象为直观的强大功能,能把逻辑的数学断点式呈现,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直观明了,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教学中,为了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节约时间,增加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知道,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内容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达到明显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们可用信息技术事先呈现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呢?再制作一个圆经过切割拼成长方形的动画,然后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相当于圆的什么?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生动形象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对圆的面积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形象化化圆为方,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的求法。其中的转化思想也在信息技术的呈现中得以彰显,让学生获得了圆的面积的求法,化难点于形象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的这一过程中,“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将其中的转化思想渗透,这样的教学,显然更利于学生学知识,学方法,实现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中的积极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为教育定身而制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提效增质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适度适当应用,就可以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信息,提供多种媒体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具有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实践中,我们就可利信息技术,将组成例题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间断呈现,每次呈现之后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或交流时间,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为此,我们在出示例题尤其是应用题的时候,常常在课件中分层次演示或分顺序播放,但并不“一气呵成”,而是写了一两个条件就暂停,让学生说一说能想到什么,对一些想象域比较宽的题目就让学生猜想接下去会显示什么。在组织课题内容学习时能够实现实时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也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利用信息技术,还可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形成有序的教学信息。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就是说,学生能否完善的认识结构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呈现的知识结构是否清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方式是否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从情感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创新实践的积极效果。
当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不断开发中,将来必定更能助力数学教学提效。在今天,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好这种技术手段,使之与数学课堂教学最佳结合,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手段,将有助于促进教学与其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段小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J].教育研究,2016年。
[2]史秀敏,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2014年。
[3]王红梅,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研究,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快速推进,“班班通”工程得到了全面实施。在新课改推进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在课堂上应用。目前,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即使在一些偏远学校,也走上了信息化教学道路。在这倡导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根据实际教学工作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二者有效整合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就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达到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经历数学的发现与构建,并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还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厘米的初步认识”时,把透明的直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直尺放大了,可以帮助认识长度单位;还可以在投影仪上放上透明的直尺,演示量铅笔盒的长度,量橡皮的长度的方法等等。画面很清晰,方法很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并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上,也是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又特别是在开课的导入教学阶段,善用信息技术手段,就成为我们老师聚焦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注度的有效法宝。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快速化解教材重难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化抽象为直观的强大功能,能把逻辑的数学断点式呈现,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直观明了,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教学中,为了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节约时间,增加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科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知道,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内容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达到明显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们可用信息技术事先呈现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呢?再制作一个圆经过切割拼成长方形的动画,然后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相当于圆的什么?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生动形象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对圆的面积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形象化化圆为方,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的求法。其中的转化思想也在信息技术的呈现中得以彰显,让学生获得了圆的面积的求法,化难点于形象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的这一过程中,“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将其中的转化思想渗透,这样的教学,显然更利于学生学知识,学方法,实现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中的积极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为教育定身而制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提效增质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适度适当应用,就可以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信息,提供多种媒体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具有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实践中,我们就可利信息技术,将组成例题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间断呈现,每次呈现之后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或交流时间,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为此,我们在出示例题尤其是应用题的时候,常常在课件中分层次演示或分顺序播放,但并不“一气呵成”,而是写了一两个条件就暂停,让学生说一说能想到什么,对一些想象域比较宽的题目就让学生猜想接下去会显示什么。在组织课题内容学习时能够实现实时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也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利用信息技术,还可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形成有序的教学信息。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就是说,学生能否完善的认识结构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呈现的知识结构是否清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方式是否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从情感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创新实践的积极效果。
当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不断开发中,将来必定更能助力数学教学提效。在今天,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好这种技术手段,使之与数学课堂教学最佳结合,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手段,将有助于促进教学与其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段小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J].教育研究,2016年。
[2]史秀敏,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2014年。
[3]王红梅,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