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应用
【作者】 李光秀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新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方面,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整合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线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首要选择。同时,这也是应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有效实践——“要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运走进课堂,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提高效果的重要利器。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让数学教学效果提升成为了现实。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将图、文、声、像、动画等融为一体,有助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源泉,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优劣,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的第1节《生活中的轴对称》时,我根据这节内容制作了蝴蝶、脸谱、天安门、数字、字母等现实生活中的动画课件来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一)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第一步,观看课件,感知轴对称图形。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蝴蝶等图形,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各种图片,通过看各种图片体会到生活中奇妙的对称现象。
第二步,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观察,探究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归纳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是:一个图形对折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将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为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图形”、“某条直线对折”、“完全重合”这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点、线标注,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二)识别轴对称图形。出示另外一个课件,识别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对称轴。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新知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刺激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增强对学习难点的直观感应,便于理解运用难点知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的“函数及其图象”的“一次函数”第2节《一次函数的图象平移》时,就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突出“平移”这个重点。平移的步骤是:
(一)作一次函数图象。我们若要画出y=-x-5的图象,则可取y=0,得x=-5,得出点A(-5,0);取x=0,得y=-5,得出点B(0,-5)。再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用红色和黄色描出点A和点B的位置,用蓝色过A、B两点作的一条直线,就是y=-x-5的一次函数图象。
(二)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①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直线y=-x-5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一条直线,用绿色表示,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请同学们观察该图象的位置,恰好过坐标原点,易知它的解析式为y=-x,它就是将直线y=-x-5+5所得的直线y=-x。②用多媒体演示将直线y=-x-5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的直线解析式,请间学们交流、探讨、归纳该直线的解析式又是什么?形象直观地得出了所求直线的解析式为y=-x-10,也就是直线y=-x-5-5所得直线y=-x-10。
(三)探究直线上下平移的规律。将多媒体课件再演示一条直线上下平移的过程,通过课件动态展示,你能总结出直线上下平移的规律吗?同学们互动交流得出:将直线y=kx+b向上平移c个单位后得到一条直线y=kx+b+c;将直线y=kx+b向下平移c个单位后得到一条直线y=kx+b-c。由此可见,直线上下平移规律可总结为四字:“上加下减”。这样,通过人机互动,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学生很轻松就学会了直线上下平移后的解析式求法,突出了“平移”这个重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突破数学教学的难点
教材难点,不易突破,学生理解和掌握都存在困难,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它是突破教学难点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便于学生探究,弄懂难点,更好地学习数学新知识。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将立体图形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将一个圆锥沿一条母线展开,让同学们细心观察圆锥展开后的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若是平面图形,看它有几个平面图形?它的名称各是什么?生回答是平面图形,它有二个图形,是扇形和圆。这样,学生知道了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其实就是平面图形。
(二)求立体图形的全面积。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就很容易求圆锥的全面积,即S全=S侧+S圆,S圆锥侧=S扇形=(1/2)半径×夹角(弧度制)×半径=(1/2)半径×弧长=πRL(表示圆锥底面圆的周长或扇形的弧长,表示圆锥的母线长或扇形的半径),S圆=(表示底面圆的半径)。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立体图形圆锥表面展开就知道圆锥的全面积等于平面图形的扇形面积和圆的面积之和。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很容易就抓住了关键,突破了难点,从而领悟并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我们在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增大课堂容量,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梅,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年。
[2]刘玲晴,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5年。
[3]刘小梅,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6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整合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线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首要选择。同时,这也是应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有效实践——“要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运走进课堂,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提高效果的重要利器。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让数学教学效果提升成为了现实。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将图、文、声、像、动画等融为一体,有助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源泉,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优劣,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的第1节《生活中的轴对称》时,我根据这节内容制作了蝴蝶、脸谱、天安门、数字、字母等现实生活中的动画课件来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一)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第一步,观看课件,感知轴对称图形。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蝴蝶等图形,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各种图片,通过看各种图片体会到生活中奇妙的对称现象。
第二步,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观察,探究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归纳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是:一个图形对折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将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为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图形”、“某条直线对折”、“完全重合”这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点、线标注,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二)识别轴对称图形。出示另外一个课件,识别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对称轴。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新知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刺激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增强对学习难点的直观感应,便于理解运用难点知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的“函数及其图象”的“一次函数”第2节《一次函数的图象平移》时,就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突出“平移”这个重点。平移的步骤是:
(一)作一次函数图象。我们若要画出y=-x-5的图象,则可取y=0,得x=-5,得出点A(-5,0);取x=0,得y=-5,得出点B(0,-5)。再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用红色和黄色描出点A和点B的位置,用蓝色过A、B两点作的一条直线,就是y=-x-5的一次函数图象。
(二)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①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直线y=-x-5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一条直线,用绿色表示,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请同学们观察该图象的位置,恰好过坐标原点,易知它的解析式为y=-x,它就是将直线y=-x-5+5所得的直线y=-x。②用多媒体演示将直线y=-x-5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的直线解析式,请间学们交流、探讨、归纳该直线的解析式又是什么?形象直观地得出了所求直线的解析式为y=-x-10,也就是直线y=-x-5-5所得直线y=-x-10。
(三)探究直线上下平移的规律。将多媒体课件再演示一条直线上下平移的过程,通过课件动态展示,你能总结出直线上下平移的规律吗?同学们互动交流得出:将直线y=kx+b向上平移c个单位后得到一条直线y=kx+b+c;将直线y=kx+b向下平移c个单位后得到一条直线y=kx+b-c。由此可见,直线上下平移规律可总结为四字:“上加下减”。这样,通过人机互动,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学生很轻松就学会了直线上下平移后的解析式求法,突出了“平移”这个重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突破数学教学的难点
教材难点,不易突破,学生理解和掌握都存在困难,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它是突破教学难点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便于学生探究,弄懂难点,更好地学习数学新知识。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将立体图形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将一个圆锥沿一条母线展开,让同学们细心观察圆锥展开后的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若是平面图形,看它有几个平面图形?它的名称各是什么?生回答是平面图形,它有二个图形,是扇形和圆。这样,学生知道了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其实就是平面图形。
(二)求立体图形的全面积。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就很容易求圆锥的全面积,即S全=S侧+S圆,S圆锥侧=S扇形=(1/2)半径×夹角(弧度制)×半径=(1/2)半径×弧长=πRL(表示圆锥底面圆的周长或扇形的弧长,表示圆锥的母线长或扇形的半径),S圆=(表示底面圆的半径)。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立体图形圆锥表面展开就知道圆锥的全面积等于平面图形的扇形面积和圆的面积之和。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很容易就抓住了关键,突破了难点,从而领悟并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我们在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增大课堂容量,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梅,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年。
[2]刘玲晴,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5年。
[3]刘小梅,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