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浅析
【作者】 丁海兵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城西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什么是生本?生本课堂对学生到底是好还是坏?当学生吵闹时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让学生自由交流的教学方式,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是否会影响到课堂的效率?很多教师在刚接触生本课堂教学时会产生疑惑,同时又会被它的创新所吸引。那么,如何才能使生本课堂更好高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呢?
一、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课堂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主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⒈教师应合理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直接影响一堂课的好坏。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确学习方向。那么前置性作业应该怎样设计呢?在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时,我留给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题,学生自己先回忆,然后小组交流,从而推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笔者认为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目标,把握课堂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从旧知识中体会新知识。
⒉教师要相信和赏识学生。生本课堂主要是由学生来讲,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长期下去,学生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能力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生本课堂上,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是否到位,是大多数教师非常担心的问题。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我先出示一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36元4瓶,另一种饮料一箱48元6瓶,老师只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我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知道做这类题的重点,先求出每瓶的价钱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第二种饮料便宜。在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时,有这样一道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问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还剩下多少个鸡蛋?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讨论,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算法。提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主动学习。
二、注重学生角色的转变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从以下两点做起:
⒈给学生充分交流展示的机会。生本课堂上,学生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组织四人小组进行测量,互相交流,让学生发现各自存在的不足,查找出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合作测量,轮换监督,改正错误。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又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问题”时,教师出示一道生活问题:一根绳子长19米,剪去8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考角度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有熟知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生活中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出老师想买一本定价54元的故事书,老师现在只有8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同学们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先用50-8=42(元),再用42+4=46(元);有的学生先用14-8=6(元),再用40+6=46(元);还有的学生先用10-8=2(元),再用44+2=46(元)。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遵循生本教育理念,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一、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课堂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主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⒈教师应合理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直接影响一堂课的好坏。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确学习方向。那么前置性作业应该怎样设计呢?在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时,我留给学生的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题,学生自己先回忆,然后小组交流,从而推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笔者认为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目标,把握课堂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从旧知识中体会新知识。
⒉教师要相信和赏识学生。生本课堂主要是由学生来讲,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长期下去,学生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能力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生本课堂上,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是否到位,是大多数教师非常担心的问题。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我先出示一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36元4瓶,另一种饮料一箱48元6瓶,老师只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我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知道做这类题的重点,先求出每瓶的价钱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第二种饮料便宜。在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时,有这样一道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问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还剩下多少个鸡蛋?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讨论,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算法。提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主动学习。
二、注重学生角色的转变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从以下两点做起:
⒈给学生充分交流展示的机会。生本课堂上,学生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组织四人小组进行测量,互相交流,让学生发现各自存在的不足,查找出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合作测量,轮换监督,改正错误。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又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问题”时,教师出示一道生活问题:一根绳子长19米,剪去8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考角度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有熟知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生活中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出老师想买一本定价54元的故事书,老师现在只有8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同学们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先用50-8=42(元),再用42+4=46(元);有的学生先用14-8=6(元),再用40+6=46(元);还有的学生先用10-8=2(元),再用44+2=46(元)。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遵循生本教育理念,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