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运用之我见

【作者】 明国军

【机构】 南充市高坪区小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数学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和新世纪数学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把握课程资源利用的度至关重要。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的“喧嚣”后,大家都清除数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这里就不赘述了。如何让数学课程资源利用回归理性和本真。笔者先谈谈对度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注重“度”的国家,《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在哲学中“度”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此界限内,量变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超过这一界限,就会引起质的飞跃。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水的温度的增减只能在0℃到100℃之间,这就是液态水的度。超出了这个度,水就要凝固成冰或沸腾汽化。那么数学课程资源利用的度如何把握呢?笔者以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好课程资源利用的“三度”,即广度、厚度和深度。
  一、数学课程资源利用的广度
  1、明确课程目标,索定资源广度。
  数学课程实施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这一总目标的范畴内,每一学段、每一册的课程实施都有自己的过程目标,每一课时、每一个章节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主题和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课程实施者根据课程实施的逻辑排序给不同目标以准确的定位,研究并掌握相应资源的分布情况,索定资源的调用对象。
  2 、根据学生水平,合理配置资源。
  任何一节课,有用的课程资源很多,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心理状态(积极程度、兴趣大小、热情高低、认同态度等)、个性需求,将经过调查研究并充分掌握的课程资源进行策略性地筛选并与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与逻辑排序,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一个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地学习并顺利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预案。
  二、数学课程资源应用的厚度
  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生成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文本、教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挖掘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生长点,增加数学课堂资源利用的厚度。
  1、精心预设——数学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
  2、敏锐反馈——数学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课程资源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资源的利用,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作为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但很有价值的那些资源,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根据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加以目标的重新定位,并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动态生成才能出现令人惊喜的精彩情景。
  3、有效建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对课程资源生成而言,教师的预设不可能襄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课程资源动态生成就是在价值引导下的有效建构。这样就会使课程空间变得无限丰富而多彩,使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体验更加丰富,课程视野更加开阔,教与学的个性得以淋漓地张扬。
  三、数学课程资源运用的深度
  1、数学课程资源利用应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而奠基。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着眼于未来世界的发展而构建起具有超越意识的课程文化,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新课程的实施,首先改变了学习的对象——不再完全是现成的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而注入了来自社会和自然的鲜活的问题和现象;学习途径也改变了——不再是单纯理解和接受来自教师和教科书的结论和答案,课程本身已变成一个用个性体验和价值判断来解读的“文本”,是为解决某个问题和现象的系列活动;学习结果改变了——不再是主要获得系统的间接经验,而多了一些由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以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基础的数学课程,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外,十分强调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强调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等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讲授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教师的讲授很容易使得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态度,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却无法使学生真正形成这种态度。同样,教师的讲授能够使学生懂得那些能力对于人的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解释这些能力的结构和形成条件,但这些也不等于学生能力的真正提高。无论是态度的形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依靠个体的经验过程才可能实现。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已经由单一的课程消费者变为消费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了。
  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打开了课程建设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智慧获取信息的来源,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经验自我知识系统、价值系统、方法系统、情感系统、文化系统的构建过程。引导学生热爱母语、关注自然、走向社会、回溯历史、展望未来、设计生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数学课程资源利用应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教师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的动态取舍教材、选择资源,对课程的构成状态进行二次创作以更加与教学实际相符合。其次,锻炼了业务能力,提高了专业水平。时代的发展已不再允许教师做教材教参的传声筒和复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创造空间。由此,教师就需要在充分分析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教材以外的资源分布情况并索定调用目标,然后对课程的构成进行二次创造,使之更加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教师的分析判断和逻辑组合能力,优化了自身的素质结构,提升了专业水平。其三,这一过程同时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
  总之,课程资源利用应该根据现实条件、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学情等因素,拓展其广度,增加其厚度、挖掘其深度,并让这“三度”在一个适度的、可控的范围内,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