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之素质教育探究
【作者】 崔成兵
【机构】 四川省西充县同德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由于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改革和变化。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不仅仅要让小学生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语文知识,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去接触素质教育,完善自我修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体系的融入是近年来教育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希望小学语文教育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社会人才,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化知识的教授上。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之后才能逐渐形成,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携手共进才能事半功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性学科,在要求小学生拥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储备之外还要培养其卓越的精神品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人文情怀。而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所在。因此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将人文精神教给学生,让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起良好的思想意识。基于此,本文将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严格,在要求求职者有着优异成绩的同时,还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而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时轻松不少,而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更有效地展开拓展。所以,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是分不开的,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如今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知道,语文教材中所选出来的阅读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其中必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小学生更需要多加体会,去感悟其中的真挚情感和人生哲学。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让小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培养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意识等。让小学生能够在接受人生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受到最良好的教育,并且能够真正的成为一名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落实
1.语文教材的优化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进行设计和规划。从2012年起,教育部门开始着手对现用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到今年9月,新编教材正式投入运用,为了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小学三-六年级及初三年级仍沿用旧版,根据教学需求陆续实现革新。这版语文教材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为核心,选择的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单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在选文方面注重经典与创新,并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强调传统文化素养、革命传统教育的培养,全部教材中含古诗文124篇,革命传统教育选文40篇。同时重视语文基础素养的培育,按照知识点的分布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并将课外阅读纳入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当中来,如“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等。可见,新的语文教材既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又为现阶段语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面对新教材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吃透“新思想”,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运用及教学资源挖掘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优化:
(1)优选课堂活动组织方法,适应教学内容及目标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能力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从识字、组词、造句到阅读,既是语文基本能力的养成,又是学生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明确以下要点:
第一,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和情感,使其乐于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低年级的学生是充满好奇心的,易于受到动画、声音等形象的吸引。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进行辅助,实施课堂的导入。同时根据课本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问题创设和导入,例如《曹冲称象》,可以向同学提问“你是否见过大象?”“生活中要想称量东西的重量都会怎么做?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让学生对大象和称量这两个物体和行为名词产生印象。
第二,活化课堂组织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故事类的内容,非常适宜使用课本剧表现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组织课本剧表演时要注意学生参与比例的协调,不让学生产生被忽视的不健康心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如道具的设计服装的搭配,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表演当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利用身边资源,活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应局限于课堂中,学校里。还应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例如乡土资源等。利用环境资源做好场景转换。使学生学会真听、真看、真感受。《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风景区区参观。文字与风景交替的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形成了深刻的意义。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到家乡山川颂,让学生在采风回来后撰写一篇歌颂家乡山川的文章,提升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这样的空间教学拓展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到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从真实的情感体会中学会学习[3]。同时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实现充分的互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小学生的年龄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对长时间坚持的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无法长久的去养成习惯。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特意的去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前的课文朗诵,每节课上课前都进行课文朗诵,在进行课文朗诵前需要查找生词,日复一日,时间久了学生便习惯了这种上课模式,自然而然的将朗诵前查找生词变成了习惯。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各个教学细节,在多方面培养学生习惯,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行优化和提升。作为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思想、新目标,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实施以及教学资源深入挖掘等方面着手,还语文教育于根本。使得小学语文成为小学生健全人格、全面能力及终生学习思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志萍. 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 教育, 2016(9):42-43.
[2] 蒋艳婷.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11):208-209.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体系的融入是近年来教育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希望小学语文教育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社会人才,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化知识的教授上。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之后才能逐渐形成,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携手共进才能事半功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性学科,在要求小学生拥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储备之外还要培养其卓越的精神品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人文情怀。而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所在。因此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将人文精神教给学生,让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起良好的思想意识。基于此,本文将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严格,在要求求职者有着优异成绩的同时,还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而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时轻松不少,而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更有效地展开拓展。所以,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是分不开的,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如今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知道,语文教材中所选出来的阅读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其中必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小学生更需要多加体会,去感悟其中的真挚情感和人生哲学。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让小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培养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意识等。让小学生能够在接受人生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受到最良好的教育,并且能够真正的成为一名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落实
1.语文教材的优化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进行设计和规划。从2012年起,教育部门开始着手对现用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到今年9月,新编教材正式投入运用,为了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小学三-六年级及初三年级仍沿用旧版,根据教学需求陆续实现革新。这版语文教材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为核心,选择的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单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在选文方面注重经典与创新,并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强调传统文化素养、革命传统教育的培养,全部教材中含古诗文124篇,革命传统教育选文40篇。同时重视语文基础素养的培育,按照知识点的分布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并将课外阅读纳入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当中来,如“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等。可见,新的语文教材既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又为现阶段语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面对新教材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吃透“新思想”,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运用及教学资源挖掘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优化:
(1)优选课堂活动组织方法,适应教学内容及目标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能力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从识字、组词、造句到阅读,既是语文基本能力的养成,又是学生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明确以下要点:
第一,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和情感,使其乐于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低年级的学生是充满好奇心的,易于受到动画、声音等形象的吸引。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进行辅助,实施课堂的导入。同时根据课本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问题创设和导入,例如《曹冲称象》,可以向同学提问“你是否见过大象?”“生活中要想称量东西的重量都会怎么做?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让学生对大象和称量这两个物体和行为名词产生印象。
第二,活化课堂组织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故事类的内容,非常适宜使用课本剧表现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组织课本剧表演时要注意学生参与比例的协调,不让学生产生被忽视的不健康心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如道具的设计服装的搭配,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表演当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利用身边资源,活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应局限于课堂中,学校里。还应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例如乡土资源等。利用环境资源做好场景转换。使学生学会真听、真看、真感受。《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风景区区参观。文字与风景交替的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形成了深刻的意义。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到家乡山川颂,让学生在采风回来后撰写一篇歌颂家乡山川的文章,提升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这样的空间教学拓展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到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从真实的情感体会中学会学习[3]。同时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实现充分的互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小学生的年龄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对长时间坚持的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无法长久的去养成习惯。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特意的去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前的课文朗诵,每节课上课前都进行课文朗诵,在进行课文朗诵前需要查找生词,日复一日,时间久了学生便习惯了这种上课模式,自然而然的将朗诵前查找生词变成了习惯。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各个教学细节,在多方面培养学生习惯,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行优化和提升。作为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思想、新目标,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实施以及教学资源深入挖掘等方面着手,还语文教育于根本。使得小学语文成为小学生健全人格、全面能力及终生学习思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志萍. 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 教育, 2016(9):42-43.
[2] 蒋艳婷.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11):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