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点滴思考

【作者】 李祖民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经镇中心小学

【摘要】如今的课外阅读功利化大行其道。不少家长把提高作文能力看成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窄化课外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厌倦。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广泛地读”,需要持之以恒地读。“只问耕耘,不谈收获”应该是我们组织课外阅读过程中时时秉持的一条基本原则。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自由的,让孩子们自由读他们喜欢的书吧!
【关键词】课外阅读;功利性;自由
【正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知识的获得“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坚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能让孩子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许多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体验。但是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也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反观如今的课外阅读,孩子的兴趣已经所剩无几,效果可想而知。
  现状:功利性强,阅读变味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开阔视野、丰富积淀、潜移默化、愉悦心灵,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课外阅读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大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很多老师家长都想尽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家长过于急功近利,让课外阅读走向了误区。
  1.为写作而阅读。
  不少家长在语文课外阅读上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学习怎样写作文,是为写作得高分服务的,把提高作文能力看成了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总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在此目标的引导下,片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更有甚者,索性把课外阅读变成了作文阅读。原本充满乐趣的享受,竟变成味同嚼蜡的折磨。
  2.为考试而阅读。
  近些年,语文卷子呈现范围广,内容深,难度大的趋势。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和家长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窄化为考试的推荐阅读篇目,大量的成语、谚语、百科知识等方面的读物占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阵地,挤走了学生原本爱读的故事、小说、人物传记。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诗意的阅读被异化成了乏味的傻读,机械的苦读,荒唐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甚至是公然的“假读”。
  反思:禁锢心灵,增加负担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补充、扩展与延伸,但又不尽然。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心灵成长史。课外阅读更多的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情感世界,提升其做人的层次。特别是人文学科,读者沉浸其中,在接受其情感熏陶、思想感染和品质培养的同时,也就直接间接地、有意无意地牢牢掌握了所谓学科方面的知识点。
  1.揠苗助长,让学生畏惧阅读。
  诚然,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书读多了,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课外阅读的一大目标,但是,这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作文指导读物中确实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学生也许会在几次考试中立竿见影地取得一些好成绩,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弱点会暴露无遗,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长期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过分追求考试分数,将课外阅读与提高写作能力过分联系在一起,失去大量文学阅读的滋养,必将导致学生的“营养不良”、思维枯竭,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只会写一些空话、大话、套话,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文风,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如果只是为了知识点的掌握,为了某几道考试题而去作这样的功利性指导,只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厌倦。久而久之,便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试想一下,学生在阅读时满脑子都是写作方法、好词好句之类的东西,读起来肯定分外费劲。这也许就是很多青少年学生畏惧“名著”“读本”、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精神享受,不再是心灵之旅,而是一项任务,甚至是痛苦。
  2.束缚限制,让学生厌倦阅读。
  从很多名人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看,很少有人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进行阅读,吸引他们的,是阅读本身。阅读是人的需要,这需要关乎内心,源自于人心灵深处的饥渴,这种饥渴固然也包含着求知的欲望,但即使这种求知欲望本身,多半也与成绩、就业、前途无关。阅读仿佛是一点火种,即使只是一点,只要时机适当,也足以点亮人们心中的那一盏灯。它把一个世界打开在孩子们面前,引领他们去体会、去感受,使长大后的他们拥有一颗颗丰富细腻的心灵。在应该精心呵护心灵成长的青少年时期,禁锢课外阅读简直就是禁锢心灵,难以想象一个只读课本的学生长大了会怎么样,至少他的心灵之河不会有着丰沛的水源。
  学生尚且认识不到读书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品味人生、滋养心灵、提升修养。怎样使孩子完全“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去阅读”(鲁迅)优秀的儿童书籍,值得我们思考。欲速则不达,我们应顺应教育规律,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
  策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国外阅读教学研究中有个著名的“杰克现象”,说的是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里常常抱怨课文内容不够精彩,没有味道,被老师们认为是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孩子。然而在家里,他的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这种现象虽奇怪,但在我们身边却不少见,年级越高越明显。有时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学生自己读这篇文章觉得很有味,可一旦选入课本,到了课堂上就索然无味了。这里的玄机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与课内精读相比,课外的阅读是一种自由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既不需要像课内精读那样,要对文章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在读后完成解释、归纳、问答等各种阅读检测。原本教师精心选择一篇篇美文,是想送给学生一道道精神大餐,可又要求学生在吃完之后,一定要从色香味方面去点评一番。学生带着这个压力去享受这顿美食,结果只有土气息、泥滋味了,这不是对学生的捆绑又是什么呢?阅读是一种个性、感性的心理活动。只有非常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钱钟书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在心无挂碍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阅读更应是如此。
  1.只因兴趣广泛读。
  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在课外阅读学习中,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要避免出现这种“功利性”的阅读行为;要告诉学生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写作文、拿高分,更是为了积淀更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要进行广泛地阅读,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寓言、童话和科普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因为只有博采众长,广泛地阅读,才能采得百花酿成蜜,在将来的学习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自由的、宽松的,没有太多的精神压力和负担。有过大量阅读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人,只有在没有太大压力,心理较为宽松的情境里,才能潇洒自在地走进书的世界,才能饶有兴致地与文字交好结缘,也才会与故事情节一起沉浮,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孩子们的这种自由阅读是生活中的一种本能而真实的阅读,他们只为需要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为快乐而读。当孩子对某一类书籍、某一种文体有了浓厚兴趣之后,他就会全身心地扑进书的海洋,不知不觉在潜移默化中或是获得了未知信息,了解新的观点;或是在阅读中受到感染熏陶,得到了美的享受。由于这种自由的阅读减少了繁琐的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使阅读能大量的持续的进行,而这样大量、持续的自由阅读,能使读者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后,又能帮助阅读者进行更大量、更持续的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后,阅读便成了一种本能的习惯。这一习惯一旦养成将对我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让学生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任务。
  2.不为任务自由读。
  过去,我们总认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严格越好,许多老师常常要求孩子结合课外阅读,做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还专门为学生配了摘抄本,如《采蜜本》等,把这些作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并以做读书笔记的篇数来检测孩子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这是我们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我们常常以为,如果提出的要求不够细致、不够严格,学生就不会认真地读书。但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对孩子阅读的一种干涉行为。课外阅读的过程愈加规范,学生阅读的枷锁也就多了。于是,学生读书的热情减退了,课外阅读量减少了,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一个挂在嘴上的时髦的“空镜子”。
  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应该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不要让学生刚刚萌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昙花一现地夭折在摇篮之中。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也不愿在课外阅读开始之际,因为“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等无形的重压,而让学生的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之中。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作些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我们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开展读书竞赛等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孩子,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这就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教育宽阔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当然,自由读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更不是“乱点鸳鸯谱式”的阅读。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把好的阅读材料推荐给了学生,还可以适当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阅读,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自主地阅读,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受熏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广泛地读”,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今天的阅读,明天无法收获,更不可能收获。“只问耕耘,不谈收获”应该是我们组织课外阅读过程中时时秉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孩子们自由读读他们喜爱的书吧!抛弃浮华与功利,没有压力与约束,没有烦躁和势利,充满兴趣与期待,这样的阅读便多了一丝恬淡与惬意,多了一份豁达与悠然。
  参考文献:
  [1]张俊玲《浅谈对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的困惑与思考》.素质教育,2012年6月
  [2]张亚军《也说功利性阅读》.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3]《让阅读少一些功利性》.河北新闻网,2012年4月
  [4]龙军红《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尝试》.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