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新课导入教学的创新设计
【作者】 查红梅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五福初级中学
【摘要】新课导入作为历史教学的序幕,要创新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历史探究中来。【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导入;创新设计
【正文】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始环节,如果能在这环节上出奇制胜或先声夺人,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要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初中历史虽然是简短,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但众多的人物、事件、地名,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小难度。为此,我们必须在开课第一锤上下足功夫,让学生一开始便投入其中,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历史教学实践,谈谈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
导入设计策略之一: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标倡导“教有疑”策略,这种策略的载体就是设置悬念,我们知道,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所以,新课导入就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12年举办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8枚”,我紧接问:“哪位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设计策略之二:运用插图,注重直观引领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导入中还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就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盛、美观生动,不仅有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还有古代遗存。丰富的图像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增强记忆。新课导入时,如果我们把之作为导入载体,就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专注学习。例如九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希腊》,不仅有雅典娜女神像、伯里克利像、克里特的王宫遗址、古代希腊地图、还有双耳彩陶瓶、锻造作坊中的奴隶瓶画等,这些图像,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图像所蕴含的知识比长篇大论或教师的反复宣讲更容易接受。所以,新课导入不能“放过”插图,我们要发挥其激趣和拓展知识的作用。
导入设计策略之三:借助诗词,营造愉悦氛围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但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但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深深感染。
导入设计策略之四:乡土历史,媒体动态呈现
随着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老师对此的热衷也由此增强。的确,多媒体在营造氛围,直观呈现方面,是传统黑板是不能比拟的,能把静态的信息动态化,更利于满足学生多种学习需求。我们知道,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教学《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利用乡土教材作引子,加上多媒体的动态呈现,学生自然兴趣自然提高,快速产生“我要学”之需,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效地开启新课教学。
总之,导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历史新课导入的教学,需要我们创新设计,不能拘泥模式,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灵活选择导入方法,重点要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使开课第一锤能敲在学生心坎上,引起学生学专注。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得到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支持,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群,历史导入新课有新招[J].青海教育,2016年。
[2]刘小玲,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课设计[J].考试与研究,2015年。
导入设计策略之一: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标倡导“教有疑”策略,这种策略的载体就是设置悬念,我们知道,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所以,新课导入就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12年举办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8枚”,我紧接问:“哪位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设计策略之二:运用插图,注重直观引领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导入中还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就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盛、美观生动,不仅有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还有古代遗存。丰富的图像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增强记忆。新课导入时,如果我们把之作为导入载体,就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专注学习。例如九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希腊》,不仅有雅典娜女神像、伯里克利像、克里特的王宫遗址、古代希腊地图、还有双耳彩陶瓶、锻造作坊中的奴隶瓶画等,这些图像,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图像所蕴含的知识比长篇大论或教师的反复宣讲更容易接受。所以,新课导入不能“放过”插图,我们要发挥其激趣和拓展知识的作用。
导入设计策略之三:借助诗词,营造愉悦氛围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但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但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深深感染。
导入设计策略之四:乡土历史,媒体动态呈现
随着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老师对此的热衷也由此增强。的确,多媒体在营造氛围,直观呈现方面,是传统黑板是不能比拟的,能把静态的信息动态化,更利于满足学生多种学习需求。我们知道,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教学《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利用乡土教材作引子,加上多媒体的动态呈现,学生自然兴趣自然提高,快速产生“我要学”之需,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效地开启新课教学。
总之,导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历史新课导入的教学,需要我们创新设计,不能拘泥模式,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灵活选择导入方法,重点要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使开课第一锤能敲在学生心坎上,引起学生学专注。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得到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支持,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群,历史导入新课有新招[J].青海教育,2016年。
[2]刘小玲,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课设计[J].考试与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