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曾绍勇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经镇中心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正文】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课堂不是老师展示才能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平台。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的,教师能够用激情燃烧学生,同时也会被学生踊跃参与的热情所感染,从而能够更加自主、自由的发挥,使课堂充满一种民主、和谐、融洽自由的气氛。只有营造和谐共振的课堂,才能提供自主创新环境。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设疑。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2)创设情境。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热闹,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样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表扬。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也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前,我先告诉学生本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都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举一个“完璧归赵”的例子。讲时只说蔺相如从秦王手中骗回了璧,身在朝廷之上,是人与璧俱回,还是与璧俱毁,是人回璧失,还是璧回人亡呢?这些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个传授者,而要做个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整理他成员补充。这样,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更多了。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练习,多活动,增长知识,开拓知识视野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使人事半功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教师作为引导者,课前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查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列出回答问题的发言提纲,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共享资源,但要防止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交给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当然,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但要防止“浑水摸鱼”的现象。如学习《世纪宝鼎》时,我及时给学生出示下列学习要求:①从题目中你想到了什么;②从课题中你能想到哪些问题?③圈点句画,以笔勤恳④你喜欢那些词句?⑤提出不懂的问题⑥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这样,就把学习语文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2.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课文练习。教师让学生学完一课后,自拟练习。这一尝试定会给学生带来跃跃欲试的乐趣。一般来说,学生自拟练习总是会出一些自己理解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比如优等生会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综合性的题目,而后进生大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有关字词句的题目。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精挑汇编,全面联系,这样的课堂练习尝试,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促进了学生去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文章《桥之美》中有句写芦苇的句子,说芦苇做深呼吸,我就让他们闭上眼,做深呼吸的动作,去体会语言之美,作者的情感。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善于指导,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需要合理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
参考文献:
[1]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N].教育导报,2007-1-25.
[2]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
[3]彭芳.语文教学中的“主动、心动、行动”[J].广东教育,2003,(2).
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课堂不是老师展示才能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平台。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的,教师能够用激情燃烧学生,同时也会被学生踊跃参与的热情所感染,从而能够更加自主、自由的发挥,使课堂充满一种民主、和谐、融洽自由的气氛。只有营造和谐共振的课堂,才能提供自主创新环境。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设疑。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2)创设情境。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热闹,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样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利用幻灯、试验、图画、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情景,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习情感,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表扬。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也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前,我先告诉学生本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都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举一个“完璧归赵”的例子。讲时只说蔺相如从秦王手中骗回了璧,身在朝廷之上,是人与璧俱回,还是与璧俱毁,是人回璧失,还是璧回人亡呢?这些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个传授者,而要做个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整理他成员补充。这样,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更多了。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练习,多活动,增长知识,开拓知识视野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使人事半功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教师作为引导者,课前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查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列出回答问题的发言提纲,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共享资源,但要防止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交给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当然,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但要防止“浑水摸鱼”的现象。如学习《世纪宝鼎》时,我及时给学生出示下列学习要求:①从题目中你想到了什么;②从课题中你能想到哪些问题?③圈点句画,以笔勤恳④你喜欢那些词句?⑤提出不懂的问题⑥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这样,就把学习语文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2.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课文练习。教师让学生学完一课后,自拟练习。这一尝试定会给学生带来跃跃欲试的乐趣。一般来说,学生自拟练习总是会出一些自己理解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比如优等生会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综合性的题目,而后进生大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有关字词句的题目。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精挑汇编,全面联系,这样的课堂练习尝试,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促进了学生去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文章《桥之美》中有句写芦苇的句子,说芦苇做深呼吸,我就让他们闭上眼,做深呼吸的动作,去体会语言之美,作者的情感。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可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善于指导,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需要合理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耐心与爱心。
参考文献:
[1]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N].教育导报,2007-1-25.
[2]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
[3]彭芳.语文教学中的“主动、心动、行动”[J].广东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