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罗 银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镇茶盘小学
【摘要】为了实现快乐体育,增强学生体育兴趣,我们应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元素—游戏。但不是每个游戏都适合学生,我们要因人而异,适度开展。【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有效运用
【正文】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平台,担负着多种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展,人们重视运动和健康的程度越来越高,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追求。“我运动、我健康”的理念,不仅是学校体育课程的要求,它也是培养学生从小就有运动和健康意识的关键,更是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不竭的追求。为了实现快乐体育,增强学生体育兴趣,我们应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元素——游戏。可以说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融入游戏教学更能增添体育魅力,让学生更加爱体育、爱运动、更有健康意识。下面,我谈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体育游戏整合其中。对于这种游戏设计,我们要针对整节课的主题进行,不要为游戏而游戏,要为整节课的教学服务。虽然游戏是情境是,是辅助知识教学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它在整节课中的巨大作用。在实践中,有效的游戏教学法,其作用有这样几点:一是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体育情感体验;二是能激发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拼搏精神;三能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在实践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必须让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深受学生喜爱。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开启状态,非常活跃,如果抓住这一时机训练学生思维,就会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如让学生掌握篮球行进间急传急停,前滚翻的方法等,学生就能很已然心领神会。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启思维,积极锻炼,是采用游戏教学法的重要目的。
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的运用,但不是每个游戏都适合小学生。因此游戏设计要因人而异,适度开展。
(一)根据学生特征设计游戏项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目的。具体到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设计游戏项目,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的思想。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游戏项目应该比较简单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情况,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踢毽子、呼啦圈、跳绳等就非常符合教学要求;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就可以选用球类游戏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特征选择游戏内容,比如男生喜欢对抗性、力量性、速度性较强的游戏,而女生在速度、耐力、体质等方面稍逊于男生,应该选择一些平衡性、协调性较强的体育游戏。
(二)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游戏方式。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其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一般性游戏和专项性游戏。一般性游戏组织起来比较容易,方法也比较简单,主要用于准备活动和辅助游戏教学中,能起到热身和调节气氛的作用;而专项性游戏带有较强的专业色彩,主要应用于专项技术的训练教学中,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在专项运动中感到枯燥与乏味。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专项运动的感觉,是体育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因为小学生并不是专业的运动员,所以采取游戏化体育教学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而且对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要求不高,也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根据教学对象选取游戏内容。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游戏。比如“十字接力跑”这一游戏就不宜在低年级中开展。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从来没有学过弯道跑和传接棒等技术,完成起来比较困难。又如“推小车”这一游戏,虽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臂力支撑力较差,做起来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也不宜在低年级中开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取游戏内容。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注意事项
游戏可以活跃气氛,给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游戏运用也要适度适时。我认为运用游戏进行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容、规则要具有针对性。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游戏规则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密切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游戏内容,以保证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促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散,提高创新意识。
(二)组织过程要科学合理。在组织游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由浅到深、由难到易、循序渐进的发展。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密切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身体运动状况,掌握他们的运动密度及运动量。
(三)强调过程的组织纪律。教师要注重保持游戏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有些游戏操作起来容易打乱秩序,造成混乱,特别是分组之后进行的球类、投掷类游戏,如果不能按照规定进行游戏,容易影响教学效果,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但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开展,就一定能有效运用,大幅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学东,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12年。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体育游戏整合其中。对于这种游戏设计,我们要针对整节课的主题进行,不要为游戏而游戏,要为整节课的教学服务。虽然游戏是情境是,是辅助知识教学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它在整节课中的巨大作用。在实践中,有效的游戏教学法,其作用有这样几点:一是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体育情感体验;二是能激发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拼搏精神;三能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在实践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必须让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深受学生喜爱。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开启状态,非常活跃,如果抓住这一时机训练学生思维,就会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如让学生掌握篮球行进间急传急停,前滚翻的方法等,学生就能很已然心领神会。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启思维,积极锻炼,是采用游戏教学法的重要目的。
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的运用,但不是每个游戏都适合小学生。因此游戏设计要因人而异,适度开展。
(一)根据学生特征设计游戏项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目的。具体到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设计游戏项目,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的思想。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游戏项目应该比较简单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情况,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踢毽子、呼啦圈、跳绳等就非常符合教学要求;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就可以选用球类游戏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特征选择游戏内容,比如男生喜欢对抗性、力量性、速度性较强的游戏,而女生在速度、耐力、体质等方面稍逊于男生,应该选择一些平衡性、协调性较强的体育游戏。
(二)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游戏方式。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其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一般性游戏和专项性游戏。一般性游戏组织起来比较容易,方法也比较简单,主要用于准备活动和辅助游戏教学中,能起到热身和调节气氛的作用;而专项性游戏带有较强的专业色彩,主要应用于专项技术的训练教学中,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在专项运动中感到枯燥与乏味。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专项运动的感觉,是体育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因为小学生并不是专业的运动员,所以采取游戏化体育教学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而且对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要求不高,也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根据教学对象选取游戏内容。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游戏。比如“十字接力跑”这一游戏就不宜在低年级中开展。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从来没有学过弯道跑和传接棒等技术,完成起来比较困难。又如“推小车”这一游戏,虽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臂力支撑力较差,做起来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也不宜在低年级中开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取游戏内容。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注意事项
游戏可以活跃气氛,给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游戏运用也要适度适时。我认为运用游戏进行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容、规则要具有针对性。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游戏规则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密切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游戏内容,以保证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促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散,提高创新意识。
(二)组织过程要科学合理。在组织游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由浅到深、由难到易、循序渐进的发展。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密切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身体运动状况,掌握他们的运动密度及运动量。
(三)强调过程的组织纪律。教师要注重保持游戏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有些游戏操作起来容易打乱秩序,造成混乱,特别是分组之后进行的球类、投掷类游戏,如果不能按照规定进行游戏,容易影响教学效果,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但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开展,就一定能有效运用,大幅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学东,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