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周 东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余家河小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势越来越不可挡。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激趣,顺利突破知识难点,还能扩大练习容量,让课堂更高效。【关键词】小学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正文】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通过实践,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地运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但是我们绝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用这些手段就是一节好课,用滥了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够正确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导入高效
兴趣是儿童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片子。自然美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启发学生:“像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能有学生会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二、三……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中有没有这种“循环”的现象呢?试算(1)1÷3;(2)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让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声画并茂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顺利突破知识难点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通过其集成的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让人感受到知识活灵活现,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是学习并掌握数学研究的方法,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我们知道,随着年级增高,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枯燥,尤其是一些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操作、探究时难度大,而且不能得到准确的、贴切的信息,这样一来理解知识时就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变化功能,化静为动,变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优化教学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学的关键是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这过程中的转化思想,学生因有接触,但难以接受,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就可以直观地“化柱为方”,突破教学难点。这比我们利用实物展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方法,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没有多大局限性。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生动的感知表象,难点变简单,过程就优化了。
下面是切分圆柱体的引导过程。
第一次: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闪烁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上面,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长方体。
第二次: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面。与第一次形成的长方体比较,突出面变“平”了一点。
第三次: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面,与第二次形成的长方体比较,突出越来越平,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体……
通过以上几次的多媒体演示,以实例为先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同时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表述总结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在操作中引导学生转化形体,渗透极限思想,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了转化和极限思想。使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轻松,有效地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练习容量,让课堂练习高效
教材在新授课结束后的练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课本上的许多练习教材中都配备了生动有趣的课件来演示。如“6和7加减法”中的“帮小燕子送信”,“10的加减法”中的“帮小熊找家”、“走迷宫”这些游戏,都将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用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设计紧扣教材、形式灵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新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捕捉、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思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尝试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
[2]程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J].新课程,2010年。
[3]刘海林,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导入高效
兴趣是儿童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片子。自然美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启发学生:“像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能有学生会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二、三……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中有没有这种“循环”的现象呢?试算(1)1÷3;(2)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让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声画并茂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顺利突破知识难点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通过其集成的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让人感受到知识活灵活现,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是学习并掌握数学研究的方法,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我们知道,随着年级增高,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枯燥,尤其是一些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操作、探究时难度大,而且不能得到准确的、贴切的信息,这样一来理解知识时就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变化功能,化静为动,变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优化教学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学的关键是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这过程中的转化思想,学生因有接触,但难以接受,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就可以直观地“化柱为方”,突破教学难点。这比我们利用实物展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等方法,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没有多大局限性。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生动的感知表象,难点变简单,过程就优化了。
下面是切分圆柱体的引导过程。
第一次: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闪烁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上面,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长方体。
第二次: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面。与第一次形成的长方体比较,突出面变“平”了一点。
第三次: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上面,与第二次形成的长方体比较,突出越来越平,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体……
通过以上几次的多媒体演示,以实例为先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同时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表述总结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在操作中引导学生转化形体,渗透极限思想,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了转化和极限思想。使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轻松,有效地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练习容量,让课堂练习高效
教材在新授课结束后的练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课本上的许多练习教材中都配备了生动有趣的课件来演示。如“6和7加减法”中的“帮小燕子送信”,“10的加减法”中的“帮小熊找家”、“走迷宫”这些游戏,都将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用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设计紧扣教材、形式灵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新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捕捉、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思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尝试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
[2]程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J].新课程,2010年。
[3]刘海林,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