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唐文联
【机构】 四川省西充县仁和镇小学
【摘要】新课标理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践行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我们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科学设置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用数学。【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应用
【正文】新课标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更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教改的方向和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中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随着新课标践行的深入,多种理论成果又惠及课堂,指导我们下轮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生地位有了明显的转变,彻底改变了传统“你授我听”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套路。作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我们,如何面对这一新形势下的课改大潮,科学解决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标践行中的操作实践。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践行新课标,弄清其理念,是我们科学合理践行的必然前提,这不仅影响到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影响到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我们知道,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新课标对此也特别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并强调学生认知的渐进性,逐步提高,分年级、分学段落实新课标目标责任。这就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例如,关于距离的概念,在第二学段要求“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在第三学段要求“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标,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知道”与“理解”、“能”之间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内容之间的衔接。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前一定要深读课标,弄懂结果目标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和过程目标的“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要求,做到不拨高、不降低学习难度。拨高目标教学,违背认知规律,师生皆累;降低要求,学生“食之无味”,无法训练学生思维。落实到实践中,以概念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能明确被定义的概念,教师就得先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找到与其最邻近的种概念及其属差的层级关系,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握定义中的关键字句,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加深对概念外延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直接相告”,有利于加深学生认识,形成网络知识结构。
二、灵活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
新课标倡导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大多“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是常态。这种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性强,依赖性高,需要教师“灌”,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能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到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灵活课堂教学方法,以新颖有趣的手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学习主体。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传统教学方式多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再进行例题训练,或者是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出一个圆,用“化曲为直法”测出周长,用直尺测出直径,从而得出周长的公式。而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学习不再只是教的学,而是一种探究,一种发现,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生成的发现过程。为此,我们可采取操作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上让学生带着测量工具走出教室,在校园里的圆形花池、圆形井盖、圆形石桌等处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先测量他们的周长,再测量直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学生发现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不变的值约为3.14,从而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课标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利用数学的学科优势---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可设计结论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目。开放性练习具有两种:一种条件开放,二是结论开放,不论是条件还是结论,其具有不确定性或不唯一性,是其显著特征。正因为如此,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探求的能力。例如,在数学综合实践中:小明家装点窗台,用25元钱去花市买花。花市中出售的月季花0.8元一盆,茉莉花1元钱一盆。如果要刚好把钱用完,而且不能只买一种花,该怎么买?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来解决。又如:在教学“分解因数”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128人参加广播操表演,请你设计一下,可怎样排队?这类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学与用紧密结合,体现了生活化思想在数学实践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确定符合要求的多个答案。这种题目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多训练这种题型,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从而在达成新课标要求又近了一步。
总之,新课标理念是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把新理念、新思想化为教学实践指南,让我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都“有法可依”,操作性强,实效性高,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优化分析[J].学周刊,2015年。
[2]孟凌宇,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5年。
[3]杨月萍,浅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5年。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践行新课标,弄清其理念,是我们科学合理践行的必然前提,这不仅影响到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影响到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我们知道,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新课标对此也特别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并强调学生认知的渐进性,逐步提高,分年级、分学段落实新课标目标责任。这就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例如,关于距离的概念,在第二学段要求“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在第三学段要求“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标,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知道”与“理解”、“能”之间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内容之间的衔接。所以,我认为教师教学前一定要深读课标,弄懂结果目标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和过程目标的“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要求,做到不拨高、不降低学习难度。拨高目标教学,违背认知规律,师生皆累;降低要求,学生“食之无味”,无法训练学生思维。落实到实践中,以概念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能明确被定义的概念,教师就得先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找到与其最邻近的种概念及其属差的层级关系,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握定义中的关键字句,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加深对概念外延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直接相告”,有利于加深学生认识,形成网络知识结构。
二、灵活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
新课标倡导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大多“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是常态。这种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性强,依赖性高,需要教师“灌”,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能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到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灵活课堂教学方法,以新颖有趣的手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学习主体。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传统教学方式多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再进行例题训练,或者是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出一个圆,用“化曲为直法”测出周长,用直尺测出直径,从而得出周长的公式。而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学习不再只是教的学,而是一种探究,一种发现,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生成的发现过程。为此,我们可采取操作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上让学生带着测量工具走出教室,在校园里的圆形花池、圆形井盖、圆形石桌等处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先测量他们的周长,再测量直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学生发现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不变的值约为3.14,从而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课标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利用数学的学科优势---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可设计结论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目。开放性练习具有两种:一种条件开放,二是结论开放,不论是条件还是结论,其具有不确定性或不唯一性,是其显著特征。正因为如此,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探求的能力。例如,在数学综合实践中:小明家装点窗台,用25元钱去花市买花。花市中出售的月季花0.8元一盆,茉莉花1元钱一盆。如果要刚好把钱用完,而且不能只买一种花,该怎么买?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来解决。又如:在教学“分解因数”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128人参加广播操表演,请你设计一下,可怎样排队?这类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学与用紧密结合,体现了生活化思想在数学实践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确定符合要求的多个答案。这种题目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多训练这种题型,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从而在达成新课标要求又近了一步。
总之,新课标理念是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把新理念、新思想化为教学实践指南,让我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都“有法可依”,操作性强,实效性高,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优化分析[J].学周刊,2015年。
[2]孟凌宇,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5年。
[3]杨月萍,浅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