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实施
【作者】 严 玲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万寿小学校
【摘要】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语文教育价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在诵读中将经典中的精华习得,促进自我素养与思想的提升。【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开展实施
【正文】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精神文化觉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其整合运用到课堂中,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增强语文魅力,还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此也作了一些探究,但在课堂上明显出现了一些问题,效果不太明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整合,并有效开展实施,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然要静下心来探研的课题。下面,是我们这几年的实践心得。
一、运用故事开启新课教学
在上课的伊始,课堂的引导起着奠定整节课的主旋律的作用。一听到经典诵读,学生的大多数反应是朗读和背诵。而加入一些短剧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会更加喜欢国学。通过短剧,学习到国学经典背后的故事,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学习初唐四杰时,老师可以适当讲一些相关故事让学生了解初唐四杰各自的背景、年龄、关系、左派等。这样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而如果只是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诵诗词,以课本来了解知识,他们很容易弄乱这些作者的年龄背景。而短剧以多彩的图片,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更容易记住。
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老师巧设疑问,故设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经典诵读的兴趣。例如:在了解王维和李白的背景时,老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李白和王维都是出生在公元701,去世的年份也相差无几,一个是在公元761,一个是在公元762,他们处于同一朝代,所经历的事情也差不多,可是他们却没有成为朋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探一探究竟,引起他们在经典诵读课堂上的注意力。引发积极的思考和拓展。
三、开展情景剧表演经典
在探究之后,我们可以组织汇报,可以是语言表达汇报,也可以是动作汇报。在实践中我们教学的内容如何情景性强,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剧,让学生经典再现。我们知道,情景剧是一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情景剧学生可以有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气氛。通过一些情景再现,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国学情景剧也是一种令国学经典重现,让学生爱上国学不错的方式。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例如“嗨,我们是初唐四杰”的情景剧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巧妙记住他们的朝代、年龄、作品等等。
四、分组举行诵读比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间周举行一次诵读比赛,这是掀起国学经典学习之风的有效方式(当然学校也可以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需要了解诵读中作品的含义,将感情带入到朗读当中,才能真正地读出味道。通过比赛的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例如学生朗读高适的《别董大》时感受作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感情,这时候可以两个人组团朗读,一个代表的是作者高适,一个代表的是董大,通过两个人合作朗读更能有那种意境的表现,更能明白作者惺惺相惜的感觉。不仅如此朗读比赛也可以分成个人的,比如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时,体现了他的乡愁,没有故人在旁。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比赛,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
五、引导学生根据经典写作
写作是学生很好的一项思维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整合处理,通过笔触描写出来。为了能够刺激学生进行主动的经典诵读,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妙笔生花。老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多元化的思考。例如:“假如我是唐代诗人”、“我眼中的孔老夫子”、“国学经典花样品读”等等。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奖励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学生的不同国学经典文章进行佳作朗读。还可以将写得好的文章打印出来让大家进行传阅学习。
通过写作的方式来促进经典诵读,学生学会了思考、整理资料,使自己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同时也能让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印象和理解。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将经典诵读课上得趣味盎然是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探究的。将小学经典诵读课进行优化,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然要担当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语文与经典诵读整合起来,让学生从诵读转为由内而生的喜欢读,从而将国学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综合素养。从而激发学生走上更加深度、自主的经典诵读之路。传承和发扬国学,以现代化视野去开拓创新,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耿文娟,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中华少年,2016年。
[2]黄正雅,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7年。
[3]张惠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一、运用故事开启新课教学
在上课的伊始,课堂的引导起着奠定整节课的主旋律的作用。一听到经典诵读,学生的大多数反应是朗读和背诵。而加入一些短剧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会更加喜欢国学。通过短剧,学习到国学经典背后的故事,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学习初唐四杰时,老师可以适当讲一些相关故事让学生了解初唐四杰各自的背景、年龄、关系、左派等。这样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而如果只是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诵诗词,以课本来了解知识,他们很容易弄乱这些作者的年龄背景。而短剧以多彩的图片,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更容易记住。
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老师巧设疑问,故设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经典诵读的兴趣。例如:在了解王维和李白的背景时,老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李白和王维都是出生在公元701,去世的年份也相差无几,一个是在公元761,一个是在公元762,他们处于同一朝代,所经历的事情也差不多,可是他们却没有成为朋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探一探究竟,引起他们在经典诵读课堂上的注意力。引发积极的思考和拓展。
三、开展情景剧表演经典
在探究之后,我们可以组织汇报,可以是语言表达汇报,也可以是动作汇报。在实践中我们教学的内容如何情景性强,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剧,让学生经典再现。我们知道,情景剧是一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情景剧学生可以有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气氛。通过一些情景再现,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国学情景剧也是一种令国学经典重现,让学生爱上国学不错的方式。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例如“嗨,我们是初唐四杰”的情景剧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巧妙记住他们的朝代、年龄、作品等等。
四、分组举行诵读比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间周举行一次诵读比赛,这是掀起国学经典学习之风的有效方式(当然学校也可以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需要了解诵读中作品的含义,将感情带入到朗读当中,才能真正地读出味道。通过比赛的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例如学生朗读高适的《别董大》时感受作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感情,这时候可以两个人组团朗读,一个代表的是作者高适,一个代表的是董大,通过两个人合作朗读更能有那种意境的表现,更能明白作者惺惺相惜的感觉。不仅如此朗读比赛也可以分成个人的,比如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时,体现了他的乡愁,没有故人在旁。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比赛,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
五、引导学生根据经典写作
写作是学生很好的一项思维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整合处理,通过笔触描写出来。为了能够刺激学生进行主动的经典诵读,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妙笔生花。老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多元化的思考。例如:“假如我是唐代诗人”、“我眼中的孔老夫子”、“国学经典花样品读”等等。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奖励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学生的不同国学经典文章进行佳作朗读。还可以将写得好的文章打印出来让大家进行传阅学习。
通过写作的方式来促进经典诵读,学生学会了思考、整理资料,使自己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同时也能让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印象和理解。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将经典诵读课上得趣味盎然是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探究的。将小学经典诵读课进行优化,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然要担当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语文与经典诵读整合起来,让学生从诵读转为由内而生的喜欢读,从而将国学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综合素养。从而激发学生走上更加深度、自主的经典诵读之路。传承和发扬国学,以现代化视野去开拓创新,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耿文娟,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中华少年,2016年。
[2]黄正雅,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7年。
[3]张惠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