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刘 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温水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的诸类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阅读、书写、计算、观察、表达合称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并把阅读列在五种学习技能之首。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一反过去“听说读写”的说法,也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因此,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阅读比重呈上升趋势。 
  当前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信息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成倍增加。而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文字。因此,作为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中学生。必须具备吸收、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给予学生课内阅读的主导权,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
  教材是为了能够更好传播知识而设计的,其主要目标是要实现人知识与情感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编排教学活动时虽然要紧扣课本,但更应该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尤其在课内文章阅读时,更应该给予他们主导权,让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在组织他们阅读时,应注重以人为本,主要起引导作用,注重其阅读习惯的同时,尊重他们的阅读看法,给予他们发挥自身才华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分组讨论阅读、探索式阅读来给予他们阅读的空间。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就采取让学生分小组扮演不同角色讨论阅读。他们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讨论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创造出更为巧妙的对话。不仅对当时晏子机智的回答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阅读。如略读、精读、默读、跳读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在阅读时可抓住重点词句、段落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由“会读”到“乐读”,让学生读懂、读活。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
  四、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培养语感
  重视语言的积累从而生成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要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教师点拨、讲解、解惑外,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平时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就经常开展“词句接力比赛”“美文欣赏会”“朗读擂台赛”等丰富有趣的活动;还在学习园地中开辟“读书”专栏,交流精词妙句、百科知识摘抄等;还让学生走向社会,留心生活,开展“广告集锦”收集活动,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找到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朗读的巨大潜能,热情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朗读形式是齐读、抽生示范读、男女生分读等等,这要根据课堂和课文情况而选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内化”并“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读到《中华少年》这首诗中描写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及灿烂的历史文化时,同学们充满了激情与自豪,而读到后面中华母亲所承受的千灾百难时他们又低沉悲痛起来,他们读得很投入感情很到位,充分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大量阅读,经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会不断规范,不断丰富,不断生动,学生就能在自己的感情朗读中,把对所读材料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从而也促进了表达能力的提高。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不过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