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何军霆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高寺小学校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走出“满堂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写,创新训练,重视思维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正文】在实施语文新课改的过程中,个别教师却对语文教学传统基本规律产生怀疑甚至责难,对其连声说“不”,认为课改就是革命,就是对传统的舍弃而“再生”,但笔者对这种观点也要说“no”,任何新理念的确立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传统的扬弃和重塑,我们揭开新课程改革的层层面纱,不难发现,其实质是教育新理念的确立和重构,因此实践新课改、新理念的教育行为不是另起炉灶,重搞一套,而是对传统教学规律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一、倡导多读多写,让学生在高效的读写中发展能力
  读、写,都是语文学习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培养的能力目标。我们倡导多读多写,就是为了提高语文这两项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新课标中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课标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在讲“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时”,可能会有人责难:无效的读和无效的写是不是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不理解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已成为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多读多写”,是内涵最丰富的概括,它简洁地概括了读写能力形成的机制在于“多”,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机械重复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开放有趣的练习中提升能力
  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的有效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能力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不得机械、更不要采用“题海战术”的重复。否则就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因此,在这儿,我们所说的训练,就得认真理解了。即含有“训与练”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读、指点、引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以往课程中出现的繁琐的讲解、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弊端不是倡导“训练”之过,而是我们部分教师在新课教学中出现的“短板”所采取的再煮“夹生饭”,既费力,效果也不明显,还伤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改之,尽可能地让训练走出传统机械重复的练习模式,要高效,要切中短板,做到有的放矢。
  三、更新手段,让学生在方法多样中学好语文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都是“满堂讲”,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主宰着课堂,这样的教学,学生养成了“被灌”的接受学习习惯,导致主体性越来越差,最后让所教的老师也感到学生学习越来越离不开老师了。在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发挥主体性。我们知道,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就是兴趣浓、情感急切,探究欲强烈。这些条件的产生,就需要我们老师创新课堂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新颖有趣的策略,才能达到调动这些因素的目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新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这样的方法,都是以学生主体的教学法,在新课改中是经得起实践证明的,只要设计科学,运用合理,就会为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产生积极性的帮助。
  四、重视引导,让学生循循善诱中获得思维发展
  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中,“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成为启发式教学规律的核心内容。大教育家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的想法是当学生苦思冥想也不明白的时候,就应该开导他们;当学生心中有所想又讲不明白的时候,应该启发他们;教给学生知识,是希望他们能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教育包含三个特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因此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从学生想弄懂却无法弄懂,很想说清却无法说清的时候开始,注重激发学生“愤”“悱”状态(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然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弄懂、去说清。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说要有步骤的引导,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出发点引导学习,当学生思维遇到阻塞时,给予启发;一处阻碍消除了,思路畅通了,还会有下一处阻碍,还要给予启发。学生就这样在教师循循善诱中学会学习。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需要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以对待传统教学规律时我们要采取“拿来”态度,大胆扬弃创新,才能使教学创新,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才能使我国教育永葆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方舒,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8年。
  [2]王振平,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避免的误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