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学者学习国画的要点
【作者】 罗文雯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对国画爱好者来说,学好国画要掌工具材料的特性,能正确使用工具材料;认识临摹在国画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多临摹;明白写生在国画学习与创作中的地位及写生的技能技巧,随时随地写生;多读多看,提高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動学苦练,持之以恒,反复修改;增进交流,提高画技,服务社会;这样才能学好国画,达到画画的目的。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键词】学习;国画;要点
【正文】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①,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②,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③,因此绘画同书法、豪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瓜果、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纳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大小青绿,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皱、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锐,有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面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作画的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等。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发畏。那么现在的国画初学者要怎样才能学好国画呢?
一、掌握工具材料的特性,熟悉工具材料的运用
1、笔: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又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支,“羊毫笔”、“小白云”、“大白云”各备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笔锋多尖锐,只适于画细线,被、擦、点擢用旧笔效果更好。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选笔有四个标准,即“尖、齐、圆、健”四德,“尖”是笔锋合拢后顺畅而尖,尖则点划不失其锋,“齐”是锋毫齐平,齐则易于变化,“圆”是笔毫本身圆整,因则书写时圆劲不分又,“健”是笔毫具有适度的弹性,健则坚固耐用。中国的毛笔不同于西洋的油画笔,中国毛笔是圆锥状,油画笔是扁平的刷子,近似我国排笔。笔的性质决定于制作的技术与所采用的笔毫种类,供作画用的毛笔大致可分为硬毫、软毫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硬毫的笔性刚健,适合画线条,常见的“兰竹”、“小精工”、“小红毛”、“叶筋笔”、“衣纹笔”、“书画笔”等。软毛笔性质柔软,含水性强,适合作大面的疽染用,常见的软毫有“大鹤颈”、“白圭笔”、“染笔”、“大鹅”、“纯羊毫提笔”等。兼毫笔性质在刚柔之间,如“七紫三羊”、“白云笔”、“纯紫尖毫”等。好的毛笔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园、齐、尖、健”,使用起来才能运转自如。画笔用后应及时清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笔毫。
2、墨;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挑选墨首先看其色,墨色发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后听其音,好墨扣击时其声音清响,研磨时声音细腻,劣质的量声音重滞,研磨时有粗糙响声。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匀,按顺时针方向转慢磨,直到墨汁稠浓为止。作画用墨要新鲜现磨,存放过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中有浓缩后的渣痒,用不好有脏黯现象。现在北京、天津等地生产的书画墨汁(如一得阁),使用方便,已为许多书画家所用,但墨汁中胶重,最好略加清水,再用墨锭研匀使用。墨色更佳。
3、纸:中国画在唐宋时代多用绢,到了元代以后才大量使用纸作画。中国画用的纸与其它画种不同,它是青植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宜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宜和半生熟宜。熟宣纸是用肌水加工 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开,但和其它纸张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作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于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特点是吸水性和渗水性强,遇水即化开,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收到“水晕墨章、浑厚化滋”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写意山水画。熟宣用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画山水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宣纸。半生熟宣纸遇水慢慢化开,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皱、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可以代替宣纸作画的纸还有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等等,其性能接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4、砚:砚台我国最有名的观是歙观和端砚。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就可以了,选择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砚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砚的优劣,对墨色有很大的影响。砚台的形状也有多种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储墨多,使用后可盖上盖子,以免墨水干涸。经过一段时间后,残墨积的太多,应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砚台清洁。
5、颜料:我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代,以重彩设色为主流,自从宋代水墨画盛行以来,在文人标准淡雅的趋势下,色彩的运用有逐渐衰退的倾向;然而习画者应该对传统的绘画颜料有所认识,作多面性的发展,或与水墨作更佳的结合。传统的颜料两大类: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一)石绿: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二)石青: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三)朱京:朱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是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六)白粉:可分成铅粉、始粉、白垩等数种,始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水轻洗则可返白,至于白垩(白土粉)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植物性颜料,透明色薄,没有覆盖性能。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一)花青: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二)藤黄:藤黄有毒,不可入口。(三)胭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目前多以西洋红取代。
目前的中国颜料商品,大致可分为已加胶和未加胶两种形式;已加胶(如花青、赭石、朱膘等)制成块状存于小杯中或 制成小片状,装成一小包,这类颜料沾水后随时可用较方便,但以“轻胶”者较佳。未加胶者(如石绿、石青、白粉、朱砂等) 多呈粉末状,需调和胶水才能使用,较为麻烦。近年来代用颜料渐多,用品质较佳的罐装广告颜料或水彩颜料(牙膏状)替代,日本也生产盒式简便颜料,每种颜色都调好胶水,制成等大的长方块、整齐的排列于盒中,适合初学者使用,但色彩比较鲜艳,品质尚待改进。
其它工具除了上述的笔、墨、砚、纸绢、颜料之外,还需准备相关的用具:(一)调色(储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制品较佳,调色或调墨应准备白色小碟子数个,储色以梅花盘及层碟较理想,不同的颜料应该分开储放。(二)贮水盂:盛水作洗将纸擦坏。(四)胶和矾:上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时为防止颜色脱落,可用胶砚水罩上,矾有粉末状和块状,胶则有瓶装的液状鹿胶与条状或块状的牛胶、鱼胶、鹿胶等,最好备置一套杯、酒精灯,以便融胶调兑清水。(五)乳体:粉状颜料粒子 太粗时,需用乳钵研磨再置与烧杯中飞漂。此外挂笔的笔架、压纸的纸镇、裁纸的裁刀、起稿的炭条、吸水的棉质废布、以及钤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备置。
二、多读多看,养成习惯
要多看多读,看古今名人画作、看教学录像带,学习创作方法。看花鸟虫鱼、看名山大川,各种绘画作品及摄影作品,收集素材、增长知识。还要多读古今文艺作品、艺术概论,加强文学修养,买画册,名家专辑,中国画期刊,收藏国画挂历 除了阅读画以外,还阅读中国画史、名家介绍、有关评论和画评等著作。常去美术馆看各种风格的书画展,当看到好的作 品时,同画产生共鸣,就立刻用相机拍照收集起来。坚持每天阅读美术知识,经常参观书画展,形成习惯。越看越感受到 不同风格的创作思路,边看边思考和默记,反复领会它的韵味和风格。
三、循序渐进,多临摹
(一)临摹是仿照他人(包括古人与今人)的作品来画,是初学者的重要学习过程。特别是初学者不能操之过急,先临辜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临摹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手段,临摹的作用在国画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任何一个学习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临摹的作用在国画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临摹,一个初学者可以学习到用笔、用墨,间架结构,章法行气等一整套的技术能力,经过长期大量的重复训练后,才逐渐有个人面貌的崭露,传统意义上的国画的人门训练,几乎所有的工作就是临幕,它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是技术的锤炼,也是形式语言的积累。而之后的创作,也不外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习修养对已有语言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由此看来,临摹在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起的是极关键。
(二)临摹在学习国画中,除了原则性的笔法、墨法、章法外,具体的造型在大多情况下不会有严格的限制,主要原因是:中国画的形式来源不全在古人的范本,范本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笔法、墨法),和对物来说,临摹在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遇到大量的问题,可以用临摹训练加以解夬,而大部分人宁愿在写生中徒劳地重复错误,无谓地浪费了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三)临摹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不能解决很多的问题,但它一定可以解决几个很重要的问题。1、临摹不仅仅 !复制整理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细心整理范画作者的思路。体会每一个步骤、环节,由此来系统深入地学习优秀的作7学者来说,更换一种绘画的形式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比之下,临摹就显得相当的灵活和自由,它可以便初学者最,限度地接近优秀的作品,最大限度地了解多种风格及样式,是学习优秀作品最直接的方法。2、临摹可以使初学者一直出在一个相当的高度整体考察国画整个学科,重复的训练一方面使学习者获得了许多的理解现象和构建画面的能力,而临事因为接触的是优秀的作品,而且可以是多种风格的作品,这就使得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的方法的同时也能站在一个高尊上考察整个国画,从而真正看清自己的位置和日后的发展方向,这比单纯的技术训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3、临摹是能尊迅速把技术训练和艺术思想结合起来的有效学习手段。临摹一方面是学具体的作画技巧,另一方面也势必会受到深层欢的艺术教育。因为一件作品的成功,技术的因素还在其次,更重要的还在于驾驭技术的绘画理念,这已并非绘画本身的问题,还和画家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但无论如何这些画外的工夫是会在画面有所体现的。单纯的写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当然也能使学习者这方面有所领悟,但临摹可以把这个问题早早地提出来,并使学习者在学画之初即把“艺术创造”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而反过来说,技术的训练也会因为这样的目标而更加明确和富于挑战性。这样的训练自然会取得一般写生训练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随时随地,进行写生
艺术源于生活,写生就是向生活学习,通过对所要描绘的自然、变化多样的物象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和描绘,从而达到生动的、形象的表现,不但是绘画创作的重要步骤,还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桥梁。那么如何写生?写生时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的观察、思考、激发情感,现场在脑子里构图、默记,时间允许就速写下来或者拍照。回家后立即回忆、追记,捕捉当时的情景和灵感,并参照速写或照片进行创作。不要拖延时间,时间长了不创作,就易丢失当时的情景和灵感,创作的动力 也随之消失了。
我们特意外出写生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要抓住身边的景物随时随地进行写生。我门经常去公园、景区、大街、小巷等地方游行、散步,在游行、散步时,对身边的景物进行观察、思考、取景,现场进行写生或用脑构图、默记、拍照等,采取这种方法,收集许多景物素材,进行创作。我们在游行、散步的同时,反复观察各种花草、树木、建筑、鱼虫等的形状和特点,观察时要抓住能说明问题的关键部分,时间长了就记在脑子里,创作时就用得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动植物、生活用具、建筑物等,身边可作为绘画的题材很多。只要对身边的景物,随时随地的观察、思考、默记,把许多景物储存在脑子里,就会有用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不断丰富想象力,创作的题材和思路就很广。这是绘画艺术的源泉。
“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使自然性形象转化为意象性形象。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构思和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培养出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再用这样的眼睛去观察客观景物,就能产生出绘画所必 需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初学者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对景物有意识的自觉的随时随地的观察、思考和默记,是写生最重要的步骤和方法。
五、勤画多练,持之以恒,反复修改
要持之以恒,要经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每天坚持画一定数量的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数年。经过阅读、临摹和写生,会储存许多画的腹稿,就要落实到创作上。每创作一幅画,都要先练几次,再反复修改几遍。练时抓住三个重点:
(一)练执笔、用笔、用墨的技巧。1、练执笔: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所以,中国画中怎样用笔是画好中国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中国绘面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法也无定式,但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大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2、练用笔、用墨:国画的语言不是形象,不是色彩,是笔墨。国画是通过笔墨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所以,可以说,不了解笔墨,就不了解国画。用笔:就是在宣纸上用毛笔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 若得以完满表达,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笔。具体判断标准可用前人的“人使笔而非笔使人”(即人控制笔而非笔控制人),再通俗点就是看手中毛笔是否听画者使唤。专业点说就是《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要“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觉得痛快,讲究是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一笔下去,不仅要见肉,还要见骨。所谓骨,就是内在的精神,也就是气韵。这与前面说的用毛笔来传情达意是一致的。笔中传达了画家的情感,就是有骨;否则,死笔一支,即不见骨,也就不见笔。笔分为干笔与湿笔。干笔作画笔锋外露,情感易见,所以容易见笔;湿笔作画笔锋内敛,“锋华全为墨华所掩”,情感内蕴,所以不易见笔。常见的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幸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斤”,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舟、桥等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兰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威擦都可运用。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面出轻快流畅的线条,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中国画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笔线的形式既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
用笔“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日板;二日刻;三日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主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枯弱、光滑、草率”等等。中国画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 是练习书法,行书、草书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用墨:就是在宣纸上用墨汁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其特点是墨色层层相透,“好比天上的月亮,没有半点渣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见墨,就是有墨;否则就是不见墨,就是无墨。用墨有光彩、讲层次、求变化。对墨色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泼墨法:用毛笔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胆落于纸上,积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层层添加。破墨法:先画一种墨,未干时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我们要在水、墨、色上下功夫,多练墨色的焦、重、浓、淡、清,要会调和墨色的阶差,关键在于水用得是否恰当。
(二)练造型:齐白石老先生对作画的理解是:“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所以国画练造型要,先是求象,再求似象,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
(三)、练构图,画完一幅挂起来观察,要看着舒服顺眼,不别扭,有主次、有疏密、有层次、有重心、有气势,能站得稳,一是创作一幅画后,挂起来反复观察。二是找出缺点,进行修改,重画。一幅画经过多次观察,反复修改,直到自己较为满意为止。
六、增进交流,提高画技,服务社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书法国画已走上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的时期,各种节假日纪念日的书画展遍及全国各地。我门要经常观看书画展,积极参与一些书画活动和各种绘画展,通过参加各种绘画活动,以达到促进自己的绘画技巧、服务社会、发扬传统的目的。
总之:中国画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形式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运用的工具材料紧密相连,它是材质和技法的综合 产物。在绘画过程中,表现技法和工具材料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使用特定的工具材料能制作出特定的笔墨肌理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效果,因此,工具材料与笔墨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习国画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和完美无缺的构图。还必须多读多看,具有高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在创作时才能集中精力毫不分散,投入整个身心,竭尽全力发挥智慧和才能;中国画只有通过临摹,掌握了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够用于写生,用于创作。如果没有笔墨、章法的基本功夫,就去搞写生、创作,是不会有好成绩的,所以清代王学浩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中国画家是十分重视写生的,凡是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无不从“师造化”中吸取营养,”穷自然之奥秘,发山川之精微”,才画出了不朽的传世名作;学习国画必须勤画多练,持之以恒,反复修改,有恒心,肯付出,肯下苦功夫才可能学好中国画、创出好作品,实现自己的目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又回归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学习国画最终要使自己的画能多一点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见面,为社会服务,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服务。最终达到继承、发扬、开拓、创新。
注释:
[1]“外师遗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赚的《绘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向。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2]“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语,出于唐代张远《历代名画记),是他扬顺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说明者的ま田,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先,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颖而出,画作了,画者精密而深遗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
[3]“书画同源”:这句话,出自唐代张唐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述了书西同源的题。意思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谢赫《古画品录》;
[2]李可染《漫谈山水画1959年,在《美术)第5期发表《人民日报)摘要转栽题为《山水画的意境》
[3]黄宾虹《黄宾红全集》;
[4]绘画基础教学。
一、掌握工具材料的特性,熟悉工具材料的运用
1、笔: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又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支,“羊毫笔”、“小白云”、“大白云”各备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笔锋多尖锐,只适于画细线,被、擦、点擢用旧笔效果更好。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选笔有四个标准,即“尖、齐、圆、健”四德,“尖”是笔锋合拢后顺畅而尖,尖则点划不失其锋,“齐”是锋毫齐平,齐则易于变化,“圆”是笔毫本身圆整,因则书写时圆劲不分又,“健”是笔毫具有适度的弹性,健则坚固耐用。中国的毛笔不同于西洋的油画笔,中国毛笔是圆锥状,油画笔是扁平的刷子,近似我国排笔。笔的性质决定于制作的技术与所采用的笔毫种类,供作画用的毛笔大致可分为硬毫、软毫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硬毫的笔性刚健,适合画线条,常见的“兰竹”、“小精工”、“小红毛”、“叶筋笔”、“衣纹笔”、“书画笔”等。软毛笔性质柔软,含水性强,适合作大面的疽染用,常见的软毫有“大鹤颈”、“白圭笔”、“染笔”、“大鹅”、“纯羊毫提笔”等。兼毫笔性质在刚柔之间,如“七紫三羊”、“白云笔”、“纯紫尖毫”等。好的毛笔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园、齐、尖、健”,使用起来才能运转自如。画笔用后应及时清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笔毫。
2、墨;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挑选墨首先看其色,墨色发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后听其音,好墨扣击时其声音清响,研磨时声音细腻,劣质的量声音重滞,研磨时有粗糙响声。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匀,按顺时针方向转慢磨,直到墨汁稠浓为止。作画用墨要新鲜现磨,存放过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中有浓缩后的渣痒,用不好有脏黯现象。现在北京、天津等地生产的书画墨汁(如一得阁),使用方便,已为许多书画家所用,但墨汁中胶重,最好略加清水,再用墨锭研匀使用。墨色更佳。
3、纸:中国画在唐宋时代多用绢,到了元代以后才大量使用纸作画。中国画用的纸与其它画种不同,它是青植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宜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宜和半生熟宜。熟宣纸是用肌水加工 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开,但和其它纸张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作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于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特点是吸水性和渗水性强,遇水即化开,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收到“水晕墨章、浑厚化滋”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写意山水画。熟宣用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画山水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宣纸。半生熟宣纸遇水慢慢化开,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皱、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可以代替宣纸作画的纸还有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等等,其性能接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4、砚:砚台我国最有名的观是歙观和端砚。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就可以了,选择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砚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砚的优劣,对墨色有很大的影响。砚台的形状也有多种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储墨多,使用后可盖上盖子,以免墨水干涸。经过一段时间后,残墨积的太多,应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砚台清洁。
5、颜料:我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代,以重彩设色为主流,自从宋代水墨画盛行以来,在文人标准淡雅的趋势下,色彩的运用有逐渐衰退的倾向;然而习画者应该对传统的绘画颜料有所认识,作多面性的发展,或与水墨作更佳的结合。传统的颜料两大类: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一)石绿: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二)石青: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三)朱京:朱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是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六)白粉:可分成铅粉、始粉、白垩等数种,始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水轻洗则可返白,至于白垩(白土粉)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植物性颜料,透明色薄,没有覆盖性能。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一)花青: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二)藤黄:藤黄有毒,不可入口。(三)胭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目前多以西洋红取代。
目前的中国颜料商品,大致可分为已加胶和未加胶两种形式;已加胶(如花青、赭石、朱膘等)制成块状存于小杯中或 制成小片状,装成一小包,这类颜料沾水后随时可用较方便,但以“轻胶”者较佳。未加胶者(如石绿、石青、白粉、朱砂等) 多呈粉末状,需调和胶水才能使用,较为麻烦。近年来代用颜料渐多,用品质较佳的罐装广告颜料或水彩颜料(牙膏状)替代,日本也生产盒式简便颜料,每种颜色都调好胶水,制成等大的长方块、整齐的排列于盒中,适合初学者使用,但色彩比较鲜艳,品质尚待改进。
其它工具除了上述的笔、墨、砚、纸绢、颜料之外,还需准备相关的用具:(一)调色(储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制品较佳,调色或调墨应准备白色小碟子数个,储色以梅花盘及层碟较理想,不同的颜料应该分开储放。(二)贮水盂:盛水作洗将纸擦坏。(四)胶和矾:上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时为防止颜色脱落,可用胶砚水罩上,矾有粉末状和块状,胶则有瓶装的液状鹿胶与条状或块状的牛胶、鱼胶、鹿胶等,最好备置一套杯、酒精灯,以便融胶调兑清水。(五)乳体:粉状颜料粒子 太粗时,需用乳钵研磨再置与烧杯中飞漂。此外挂笔的笔架、压纸的纸镇、裁纸的裁刀、起稿的炭条、吸水的棉质废布、以及钤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备置。
二、多读多看,养成习惯
要多看多读,看古今名人画作、看教学录像带,学习创作方法。看花鸟虫鱼、看名山大川,各种绘画作品及摄影作品,收集素材、增长知识。还要多读古今文艺作品、艺术概论,加强文学修养,买画册,名家专辑,中国画期刊,收藏国画挂历 除了阅读画以外,还阅读中国画史、名家介绍、有关评论和画评等著作。常去美术馆看各种风格的书画展,当看到好的作 品时,同画产生共鸣,就立刻用相机拍照收集起来。坚持每天阅读美术知识,经常参观书画展,形成习惯。越看越感受到 不同风格的创作思路,边看边思考和默记,反复领会它的韵味和风格。
三、循序渐进,多临摹
(一)临摹是仿照他人(包括古人与今人)的作品来画,是初学者的重要学习过程。特别是初学者不能操之过急,先临辜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临摹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手段,临摹的作用在国画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任何一个学习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临摹的作用在国画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临摹,一个初学者可以学习到用笔、用墨,间架结构,章法行气等一整套的技术能力,经过长期大量的重复训练后,才逐渐有个人面貌的崭露,传统意义上的国画的人门训练,几乎所有的工作就是临幕,它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是技术的锤炼,也是形式语言的积累。而之后的创作,也不外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习修养对已有语言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由此看来,临摹在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起的是极关键。
(二)临摹在学习国画中,除了原则性的笔法、墨法、章法外,具体的造型在大多情况下不会有严格的限制,主要原因是:中国画的形式来源不全在古人的范本,范本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笔法、墨法),和对物来说,临摹在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遇到大量的问题,可以用临摹训练加以解夬,而大部分人宁愿在写生中徒劳地重复错误,无谓地浪费了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三)临摹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不能解决很多的问题,但它一定可以解决几个很重要的问题。1、临摹不仅仅 !复制整理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细心整理范画作者的思路。体会每一个步骤、环节,由此来系统深入地学习优秀的作7学者来说,更换一种绘画的形式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比之下,临摹就显得相当的灵活和自由,它可以便初学者最,限度地接近优秀的作品,最大限度地了解多种风格及样式,是学习优秀作品最直接的方法。2、临摹可以使初学者一直出在一个相当的高度整体考察国画整个学科,重复的训练一方面使学习者获得了许多的理解现象和构建画面的能力,而临事因为接触的是优秀的作品,而且可以是多种风格的作品,这就使得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的方法的同时也能站在一个高尊上考察整个国画,从而真正看清自己的位置和日后的发展方向,这比单纯的技术训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3、临摹是能尊迅速把技术训练和艺术思想结合起来的有效学习手段。临摹一方面是学具体的作画技巧,另一方面也势必会受到深层欢的艺术教育。因为一件作品的成功,技术的因素还在其次,更重要的还在于驾驭技术的绘画理念,这已并非绘画本身的问题,还和画家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但无论如何这些画外的工夫是会在画面有所体现的。单纯的写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当然也能使学习者这方面有所领悟,但临摹可以把这个问题早早地提出来,并使学习者在学画之初即把“艺术创造”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而反过来说,技术的训练也会因为这样的目标而更加明确和富于挑战性。这样的训练自然会取得一般写生训练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随时随地,进行写生
艺术源于生活,写生就是向生活学习,通过对所要描绘的自然、变化多样的物象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和描绘,从而达到生动的、形象的表现,不但是绘画创作的重要步骤,还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桥梁。那么如何写生?写生时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的观察、思考、激发情感,现场在脑子里构图、默记,时间允许就速写下来或者拍照。回家后立即回忆、追记,捕捉当时的情景和灵感,并参照速写或照片进行创作。不要拖延时间,时间长了不创作,就易丢失当时的情景和灵感,创作的动力 也随之消失了。
我们特意外出写生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要抓住身边的景物随时随地进行写生。我门经常去公园、景区、大街、小巷等地方游行、散步,在游行、散步时,对身边的景物进行观察、思考、取景,现场进行写生或用脑构图、默记、拍照等,采取这种方法,收集许多景物素材,进行创作。我们在游行、散步的同时,反复观察各种花草、树木、建筑、鱼虫等的形状和特点,观察时要抓住能说明问题的关键部分,时间长了就记在脑子里,创作时就用得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动植物、生活用具、建筑物等,身边可作为绘画的题材很多。只要对身边的景物,随时随地的观察、思考、默记,把许多景物储存在脑子里,就会有用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不断丰富想象力,创作的题材和思路就很广。这是绘画艺术的源泉。
“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使自然性形象转化为意象性形象。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构思和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培养出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再用这样的眼睛去观察客观景物,就能产生出绘画所必 需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初学者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对景物有意识的自觉的随时随地的观察、思考和默记,是写生最重要的步骤和方法。
五、勤画多练,持之以恒,反复修改
要持之以恒,要经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每天坚持画一定数量的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数年。经过阅读、临摹和写生,会储存许多画的腹稿,就要落实到创作上。每创作一幅画,都要先练几次,再反复修改几遍。练时抓住三个重点:
(一)练执笔、用笔、用墨的技巧。1、练执笔: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所以,中国画中怎样用笔是画好中国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中国绘面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法也无定式,但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大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2、练用笔、用墨:国画的语言不是形象,不是色彩,是笔墨。国画是通过笔墨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所以,可以说,不了解笔墨,就不了解国画。用笔:就是在宣纸上用毛笔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 若得以完满表达,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笔。具体判断标准可用前人的“人使笔而非笔使人”(即人控制笔而非笔控制人),再通俗点就是看手中毛笔是否听画者使唤。专业点说就是《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要“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觉得痛快,讲究是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一笔下去,不仅要见肉,还要见骨。所谓骨,就是内在的精神,也就是气韵。这与前面说的用毛笔来传情达意是一致的。笔中传达了画家的情感,就是有骨;否则,死笔一支,即不见骨,也就不见笔。笔分为干笔与湿笔。干笔作画笔锋外露,情感易见,所以容易见笔;湿笔作画笔锋内敛,“锋华全为墨华所掩”,情感内蕴,所以不易见笔。常见的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幸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斤”,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舟、桥等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兰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威擦都可运用。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面出轻快流畅的线条,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中国画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笔线的形式既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
用笔“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日板;二日刻;三日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主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枯弱、光滑、草率”等等。中国画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 是练习书法,行书、草书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用墨:就是在宣纸上用墨汁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其特点是墨色层层相透,“好比天上的月亮,没有半点渣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见墨,就是有墨;否则就是不见墨,就是无墨。用墨有光彩、讲层次、求变化。对墨色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泼墨法:用毛笔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胆落于纸上,积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层层添加。破墨法:先画一种墨,未干时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我们要在水、墨、色上下功夫,多练墨色的焦、重、浓、淡、清,要会调和墨色的阶差,关键在于水用得是否恰当。
(二)练造型:齐白石老先生对作画的理解是:“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所以国画练造型要,先是求象,再求似象,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
(三)、练构图,画完一幅挂起来观察,要看着舒服顺眼,不别扭,有主次、有疏密、有层次、有重心、有气势,能站得稳,一是创作一幅画后,挂起来反复观察。二是找出缺点,进行修改,重画。一幅画经过多次观察,反复修改,直到自己较为满意为止。
六、增进交流,提高画技,服务社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书法国画已走上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的时期,各种节假日纪念日的书画展遍及全国各地。我门要经常观看书画展,积极参与一些书画活动和各种绘画展,通过参加各种绘画活动,以达到促进自己的绘画技巧、服务社会、发扬传统的目的。
总之:中国画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形式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运用的工具材料紧密相连,它是材质和技法的综合 产物。在绘画过程中,表现技法和工具材料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使用特定的工具材料能制作出特定的笔墨肌理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效果,因此,工具材料与笔墨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习国画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和完美无缺的构图。还必须多读多看,具有高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在创作时才能集中精力毫不分散,投入整个身心,竭尽全力发挥智慧和才能;中国画只有通过临摹,掌握了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够用于写生,用于创作。如果没有笔墨、章法的基本功夫,就去搞写生、创作,是不会有好成绩的,所以清代王学浩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中国画家是十分重视写生的,凡是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无不从“师造化”中吸取营养,”穷自然之奥秘,发山川之精微”,才画出了不朽的传世名作;学习国画必须勤画多练,持之以恒,反复修改,有恒心,肯付出,肯下苦功夫才可能学好中国画、创出好作品,实现自己的目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又回归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学习国画最终要使自己的画能多一点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见面,为社会服务,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服务。最终达到继承、发扬、开拓、创新。
注释:
[1]“外师遗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赚的《绘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向。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2]“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语,出于唐代张远《历代名画记),是他扬顺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说明者的ま田,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先,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颖而出,画作了,画者精密而深遗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
[3]“书画同源”:这句话,出自唐代张唐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述了书西同源的题。意思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谢赫《古画品录》;
[2]李可染《漫谈山水画1959年,在《美术)第5期发表《人民日报)摘要转栽题为《山水画的意境》
[3]黄宾虹《黄宾红全集》;
[4]绘画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