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应用
【作者】 江 红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小学
【摘要】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新课标强烈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教致力学的方法,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被动学习状态,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快乐,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开展应用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用到了学生学习实践中。但现在很多人认为探究性学习既可说是一种教学模式,也可说是一种学习方法。无论说法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理念没变。为此,发展中的新课标还是一如既往要求、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之旅,从中感受学习之美,体会探究之乐,收获探究之功之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这一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们知道,情境集情境性、情感性、趣味性于一体,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催发学习动机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创设情境,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敢想、敢问、敢质疑、敢于说不,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如教学《四个太阳》这一课时,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呼呼的风声,像冬天寒冷的北风。”有的说:“我感觉这风吹在脸上,冷得直发抖。”这时,教师说:“是啊,有个小朋友和你们感觉一样。”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睁开眼睛来看课件,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一轮红红的太阳升上天空,问:“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我觉得不冷了。”有的说:“我觉得温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诱发联想,当学生睁眼看到课件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探究欲望自然呼之欲出。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快速获得成功学体验的直接通道。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包括确定探究目标、探究方法、合作方法,记录方法等,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就是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就能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可选、有法可做,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此,我们教师要适时有效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不能让学生傻等或处于旁观状态,切实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来,并有所收获。如教学《诚实和信任》一文,老师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诚实和信任”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还能不能用其它题目?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教材,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堂表演、举例延伸等实践活动中体悟、探究,从而理解内容,升华情感。
三、给足时间,注重学习探究过程
注重过程,给足学生探究时间,让学生多想想、多动动、多记记,其实哪位教师都懂、都知道,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特别是公开课,学生刚开始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就要求收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致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课堂乱套,担心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差说自己没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相信,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在生活上依赖家长,在学习上依赖老师,都已经习惯了依赖,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会影响自己教学进度。这一切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不相信学生所致,不相信学生能力,也不相信自己能力。正因这种观念存在,教师不敢放手学生探究,这是有违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初衷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效果,就必须给足探究时间,注重探究过程,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去思考、总结归纳,生成新的观念、建构新的知识。
四、搭建平台,提升学生探究信心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确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见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结果,或激励学生独特探究视角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平台,它体现了学生在探究中对成功的需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曾采用过朗诵比赛、佳作评说、表演课本剧等具体形式,不但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尽情享受探究的乐趣,而且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因学习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他们会更喜欢学习,使学习洋溢着快乐。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策略,在教学改革中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拓展与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要凸现学生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使其获得更好的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昱蓓,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2010年。
[2]米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们知道,情境集情境性、情感性、趣味性于一体,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催发学习动机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创设情境,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敢想、敢问、敢质疑、敢于说不,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如教学《四个太阳》这一课时,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呼呼的风声,像冬天寒冷的北风。”有的说:“我感觉这风吹在脸上,冷得直发抖。”这时,教师说:“是啊,有个小朋友和你们感觉一样。”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睁开眼睛来看课件,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一轮红红的太阳升上天空,问:“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我觉得不冷了。”有的说:“我觉得温暖。”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诱发联想,当学生睁眼看到课件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探究欲望自然呼之欲出。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快速获得成功学体验的直接通道。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包括确定探究目标、探究方法、合作方法,记录方法等,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就是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就能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可选、有法可做,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此,我们教师要适时有效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不能让学生傻等或处于旁观状态,切实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来,并有所收获。如教学《诚实和信任》一文,老师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诚实和信任”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还能不能用其它题目?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教材,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堂表演、举例延伸等实践活动中体悟、探究,从而理解内容,升华情感。
三、给足时间,注重学习探究过程
注重过程,给足学生探究时间,让学生多想想、多动动、多记记,其实哪位教师都懂、都知道,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特别是公开课,学生刚开始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就要求收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致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课堂乱套,担心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差说自己没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相信,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在生活上依赖家长,在学习上依赖老师,都已经习惯了依赖,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会影响自己教学进度。这一切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不相信学生所致,不相信学生能力,也不相信自己能力。正因这种观念存在,教师不敢放手学生探究,这是有违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初衷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效果,就必须给足探究时间,注重探究过程,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去思考、总结归纳,生成新的观念、建构新的知识。
四、搭建平台,提升学生探究信心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确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见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结果,或激励学生独特探究视角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平台,它体现了学生在探究中对成功的需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曾采用过朗诵比赛、佳作评说、表演课本剧等具体形式,不但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尽情享受探究的乐趣,而且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因学习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他们会更喜欢学习,使学习洋溢着快乐。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策略,在教学改革中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拓展与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要凸现学生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使其获得更好的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昱蓓,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2010年。
[2]米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